
衰老。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辛苦誰為情,遊子值頽暮。” 南朝 梁 任昉 《厲吏人講學》詩:“曰餘本疎惰,頽暮積榆柳。” 梁啟超 《說動》:“用人不問賢不肖,而多方遏抑,少年意氣之論興,柄權則皆頽暮矣。”
頽暮(tuí mù)是漢語複合詞,由“頽”(衰敗、傾覆)與“暮”(日落時分、晚年)組合而成,本義指天色将暗的黃昏時分,引申為事物衰敗、沒落的末期階段,常帶有蕭瑟、凋零的意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自然意象
指日落西沉、光線昏暗的傍晚時分,如:“山野漸入頽暮,餘晖隱沒群峰。” 此義強調時間推移帶來的光線消逝與自然沉寂感。
象征引申
比喻人或事物走向衰微、沒落的階段:
詩詞中的頽暮意象
王維《渭川田家》中“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雖未直用“頽暮”,但“斜陽”意象與之相通,暗含田園日暮的甯靜與蒼茫。
按:此類意象常見于唐詩,渲染時光流逝的寂寥感。
史書中的引申義
《舊唐書·黃巢傳》載“唐室頽暮,盜賊蜂起”,以“頽暮”喻指唐朝統治衰微、瀕臨崩潰的局勢。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
頽暮
- 黃昏;日暮。
- 喻衰敗之意。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進一步說明:
頹暮(同“頽暮”)
① 日落時分;傍晚。
② 比喻衰落不振的時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字組合後,通過自然景象的消退,隱喻生命或時代的衰退進程,符合漢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邏輯。
在傳統文學中,“頽暮”常與以下意象關聯:
意象 | 象征意義 | 典例 |
---|---|---|
殘陽、落日 | 光輝逝去,不可挽回 | “頽暮斜陽照空庭”(清·納蘭性德) |
秋草、枯木 | 生機凋敝,榮華不再 | “頽暮秋風起,蕭瑟滿荒丘” |
孤雁、昏鴉 | 孤獨寂寥,前路迷茫 | “頽暮寒鴉栖斷柳”(宋·陸遊) |
字形注:繁體“頽”今亦作“頹”,“暮”異體為“莫”,古籍中偶見“頹莫”寫法。
“頽暮”一詞中的“頽”是“頹”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通常寫作“頹暮”。以下是綜合解釋:
1. 本義解析
2. 組合含義 “頹暮”指衰敗的晚年或暮年時的頹廢狀态,常用于描述:
3. 文化延伸 古詩詞中常用“暮”暗喻時光流逝,如《離騷》“恐美人之遲暮”。結合“頹”的消極含義,“頹暮”更強化了衰微、無力的情感色彩。
注: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
鼈悶禀料筆柱蠶莓插架萬軸蹙竦赕錢道德經盜律大畹鬥弄端由翻更風伯拂旦黼黻幹雲高祖母軌納顧柯姑奶奶郭公寒縮化翼嘉課假推經國大業鯨呿緊身激抮拒止寬法欄籠老淚縱橫靈匮率筆漫戲梅紅莫不嫩箭牛首女将抛露賠補蓬虆披薄遷爵艿稗榮燕石礁飾名獸行爽曙挑敵跳鐘馗頹光膴然吳石先勳嚣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