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凡夫二乘对涅槃境界的八种偏执之见。或执常、乐、我、净四倒,或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四倒。 南朝 梁 萧统 《东斋听讲》诗:“庶兹祛八倒,冀此遣六尘。” 唐 吉藏 《法华义疏》卷三:“二乘之人自谓彼涅槃为常,则有乐浄;虽无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此经始终既具破八倒,则是説涅槃竟。”
“八倒”是佛教术语,指凡夫和二乘(声闻、缘觉)对涅槃境界的八种错误认知,具体可分为两类:
1. 四颠倒
凡夫执着于世俗层面的错误观念,包括:
2. 四非颠倒
二乘修行者则陷入另一种极端,否定涅槃的积极属性:
经典出处:南朝梁代萧统的《东斋听讲》诗句“庶兹祛八倒”,以及唐代吉藏《法华义疏》中对此的注解,均强调破除这八种偏执是理解佛教真理的关键。
注意:现代汉语中“七颠八倒”等表达(如例句“喝得七颠八倒”)属于引申俗语,与佛教原义无直接关联。
八倒(bā dǎ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声音不浑厚,发音不正。通常用于形容说话或唱歌的声音不好听。
八倒的部首是八(bā),包含了7个笔画。
八倒是由八(声音不正)和倒(发音、声音)两个词组成的合成词。这个词语在古代并不常见,较近些年来得到了广泛运用。
八倒的繁体字为八倒。
在古代,八倒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写作「八躂」。这是一种古体字写法,因为汉字的形状演变,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写法。
这位歌手的嗓子实在太差了,每次唱歌都八倒得很。
八倒音、八倒声、八倒唱等。
发音不正、声音不好、声音难听。
发音正、声音好、音质优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