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的風格氣勢。 唐 李賀 《申胡子觱篥歌》序:“ 李長吉 ,爾徒能長調,不能作五字歌詩,直強迴筆端,與 陶 謝 詩勢相遠幾裡!”
“詩勢”是漢語詞彙,拼音為shī shì,主要指詩歌的風格氣勢,常用于評價詩歌的藝術特色和内在力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詩”與“勢”組合而成,其中“勢”指作品表現出的趨向或力度。因此,“詩勢”可理解為詩歌通過語言節奏、意象選擇、情感表達等形成的獨特風格與感染力。
文學語境中的運用
唐代詩人李賀在《申胡子觱篥歌》序中提到:“與陶謝詩勢相遠幾裡!”,借陶淵明、謝靈運的詩風對比,強調詩歌氣勢的差異。這一用法表明,“詩勢”常用于比較不同詩人的創作風格或同一作品的情感張力。
延伸内涵
除字面意義外,“詩勢”還隱含詩歌的内在生命力,包括語言節奏的流動感、意象的連貫性以及情感表達的強弱變化。例如,豪放派詩歌的“勢”多顯磅礴,而婉約派則偏向含蓄綿長。
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與“詩風”“詩格”等術語的差異:“詩風”側重整體流派特征,“詩格”強調形式規範,而“詩勢”更突出動态的藝術表現力。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人或流派的詩勢分析,可參考古典詩論如《文心雕龍》等文獻。
詩勢(shī shì)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為“言”和“力”,拆分筆畫共計10畫。
詩勢的形字源于古代的《說文解字》,當時寫作“詩勢”,其中的“詩”是指詩歌,而“勢”則表示力量和氣勢。後來由于繁體字的傳承,詩勢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詩勢為例,古代的寫法中,字的每個筆畫對應着特定的書寫順序。首先是“言”,書寫時需先寫左邊的豎線,再寫上方和右下的橫線,最後才是左下的彎曲線。接着是“力”,先寫上方的橫線,再寫右上至左下的斜線。
詩勢意味着詩歌的力量和氣勢,可以用于表達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在一首詩中,詩勢的運用讓詞句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與“詩勢”相關的組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