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上下齒相叩。為道家修煉之法。傳統醫學用為牙齒保健。 唐 韋渠牟 《步虛詞》之十七:“扣齒端金簡,焚香檢玉經。” 宋 梅堯臣 《題劉道士奉真亭》詩:“降真沉水生爐煙,扣齒曉漱華池泉。” 元 柯丹邱 《荊钗記·薦亡》:“揑訣驚三界,扣齒動百神。”
“扣齒”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1. 道家修煉與牙齒保健法(主流含義) 指上下牙齒有節奏地輕叩,常見于傳統養生和道教修煉。具體表現為:
2. 成語中的引申義(較少見) 在特定語境中象征“咬緊牙關”,表達憤怒或隱忍情緒,如“扣齒怒目”。但此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并非主流釋義。
注意事項:練習時需避免過度用力,牙周病患者建議咨詢醫生。傳統用法與成語含義需通過語境區分,避免混淆。
扣齒是一個中文詞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緊閉嘴唇、咬緊牙關等一種動作或表情。這個詞可以分解為兩個部首:扌和齒。
扌是一個手的意思,齒則代表牙齒。根據《康熙字典》的字義考證,扣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
在繁體中文中,扣齒的寫法為「扣齒」。繁體字在一些地區仍然得到廣泛使用,因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扣齒的字形也有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漢字中的扣齒通常寫作「口齒」或「牙齒」。
以下是一些關于扣齒的例句:
扣齒的組詞包括「扣齒咬牙」、「扣齒而過」等。近義詞可以是「咬緊牙關」、「咬牙切齒」等表達相近的意思。而反義詞則可能包括「露齒而笑」、「開懷大笑」等與扣齒相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