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教典的意思、教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教典的解釋

(1).周官太宰六典之一。教育法規。《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 鄭玄 注:“教典,司徒之職,故立其官,曰:‘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

(2).猶教義,教條。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一節:“其他的《周書》差不多每篇都有上帝,每篇都是神道設教的教典;而獨于《秦誓》這一篇沒有一點兒氣味沾到天上來。”

(3).指佛經。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南來詩》:“師貫穿教典,尤以詩名。” 梁啟超 《廣詩中八賢歌》:“驅役教典庖丁刀,何況 歐 學皮與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教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一、古代官制與教育法規

  1. 周代官制中的“六典”之一
    根據《周禮·天官·大宰》記載,“教典”是周代大宰(官職)所掌管的六種法典之一,主要用于規範國家教育事務,維護社會安定。鄭玄注中明确提到,教典由司徒(主管教育的官員)負責實施。
    示例:如《周禮》中提到的“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體現了教典的政治與教育雙重功能。

二、宗教與哲學領域

  1. 宗教教義或經典文獻
    • 佛教:指佛經或宗教經典,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中提到的“貫穿教典”即指佛經。
    • 其他宗教:日語詞典中擴展為各宗教的核心典籍,如基督教的《聖經》也被稱為教典。
  2. 教條化思想
    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批判《周書》多數篇章為“神道設教的教典”,此處“教典”帶有教條化、僵化的貶義色彩。

三、教育與文化範疇

  1. 教育經典或教材
    廣義上可指教育機構使用的重要典籍或教材,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教典固然”強調教育規範的重要性。
  2. 文化象征
    梁啟超曾用“驅役教典庖丁刀”比喻對經典文獻的靈活運用,凸顯教典在文化傳承中的工具性。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周禮》《史記》及郭沫若、梁啟超的相關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教典

《教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教”和“典”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教”字的部首是“攴”,總共有11畫;“典”字的部首是“八”,總共有8畫。

來源

《教典》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意味着教育的經典或規範。它可以指代教育領域中的經典著作,也可以指代被廣泛接受并遵循的教育原則或準則。

繁體

《教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教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可以将《教典》寫作「教典」。

例句

以下是幾個使用《教典》的例句:

  1. 他們正在研究教育領域的經典教典。
  2. 他的教學方法遵循着古代的《教典》。

組詞

與《教典》相關的組詞有:

  1. 教育
  2. 教學
  3. 教導

近義詞:

與《教典》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教規
  2. 教誨
  3. 教導書

反義詞:

與《教典》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亂教
  2. 錯誤的教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