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強堅決,不可動搖。語本《易·乾》:“确乎其不可拔。”《陳書·周弘正傳》:“唯有 周生 ,确乎不拔。”《隋書·誠節傳序》:“ 皇甫誕 等,當擾攘之際,踐必死之機,白6*刃臨頸,确乎不拔,可謂歲寒貞柏,疾風勁草。” 唐 韓愈 《顔子不貳過論》:“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亦作“ 确固不拔 ”。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六》:“因為他們都有确固不拔的自信,所以決不理會偶像保護者的嘲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确乎不拔漢語 快速查詢。
“确乎不拔”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剛強堅決,不可動搖,形容意志堅定、立場穩固,不受外界影響。該詞源自《周易·乾》中的“确乎其不可拔”,後逐漸演化為固定成語。
適用于描述個人品格、團隊精神或文化傳承中的堅定性。例如:“面對挑戰,他始終确乎不拔,展現了非凡的毅力。”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引用,可參考《周易》《陳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确乎不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某種事物或某種情緒十分堅定,沒有絲毫動搖的意思。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都是形聲字,分别是“确”和“拔”。
“确”字由“石”部和“角”聲構成,它表示一塊石頭的形狀。而“拔”字由“扌”部和“發”聲構成,表示用手抓住東西并向上拉的動作。
成語“确乎不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篇文章,用來形容人的品質或情感的堅定不移。如:他對朋友的忠誠确乎不拔。
關于“确乎不拔”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可以是「確乎不拔」。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确乎不拔”的字形可能會有些差異。例如,在隋唐時期,“确”字可能會寫作“祖”或“頻”,而“拔”字可能會寫作“旁+品+人”,其中“品”表示人的形狀。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的信念确乎不拔,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堅持下去。
2. 她對自己的決定确乎不拔,沒有被任何聲音所動搖。
3. 這個組織的紀律确乎不拔,沒有人可以違背規定。
和“确乎不拔”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堅定不移”、“毫不動搖”等。
和“确乎不拔”意思相反的成語有:“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