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南海國名。 唐 白居易 《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 訶陵國 分界, 交趾郡 為鄰。”亦省作“ 訶陵 ”。 唐 裴铏 《傳奇·孫恪》:“碧玉環者,本 訶陵 胡人所施。”《新唐書·南蠻傳下·诃陵》:“ 訶陵 ,亦曰 社婆 ,曰 闍婆 ,在 南海 中。”
诃陵國是中國古代史籍中對東南亞某古國的稱謂,其相關解釋可綜合權威資料梳理如下:
诃陵國(拼音:hē líng guó)是7至8世紀存在于南海地區的古國,其地理位置主流觀點認為位于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部或東部(),另有少數學者推測可能在馬來半島。
起源與興衰
據《新唐書》等記載,诃陵國約于公元640年由來自南印度羯陵伽的貴族建立,8世紀後期被室利佛逝國所滅()。
政治特色
公元674-675年間,女王悉莫執政期間國力強盛,臣服中爪哇和東爪哇28個小國,形成區域性政權()。
該國有多個别稱,包括“社婆”“阇婆”(《新唐書》),在阿拉伯文獻中可能對應"Kalinga"的音譯()。
注意:關于其具體疆域和存續時間,學界尚有争議。如需深入研究,建議參考《新唐書·南蠻傳》及現代東南亞史研究專著。
诃陵國是一個古代的地名,它起源于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朝代。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诃、陵、國三個部分。
诃:從語兄偏旁,共5筆。
陵:從阜部,皿内旁,共11筆。
國:從囗部,一口旁,共8筆。
《詩經·邶風·诃陵》是《詩經》中的一首詩,诃陵國由此得名。據說诃陵國可能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國家或地區。
繁體中文中,“诃”、“陵”、“國”這三個字的形狀與簡體中文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字形會有一些變化,但“诃陵國”這個詞的寫法在古時候和現代基本相同。
诃陵國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诃陵國沒有常見的組詞。
沒有與诃陵國非常相近的近義詞。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诃陵國是一個地名,沒有明确的相對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