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好;取悅。 宋 蘇轼 《影答形》詩:“妍媸本在君,我豈相媚悅。” 明 方孝孺 《與采苓先生》:“今賓客遊于門墻者,多佞辭卑色以媚悅為事,鮮有緻忠愛之言者。” 清 劉開 《知己說》:“後世君子,處鄉裡之間,其才氣學識,卓然異乎衆人,一旦受當事之知,遂心馳勢利,變剛正之操,以事媚悅。” 魯迅 《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衆化》:“若文藝設法俯就,就很容易迎合大衆,媚悅大衆。”
媚悅(mèi yuè)是漢語中的動詞,指通過刻意讨好、逢迎的态度取悅他人,常含貶義。其釋義及用法分析如下:
《漢語大詞典》
釋為“逢迎取悅”,強調以谄媚姿态博取他人歡心。例:“媚悅權貴”指刻意讨好有權勢者。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267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為“有意讨好别人”,側重行為的目的性,隱含虛僞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895頁
《古代漢語詞典》
注解為“谄媚阿谀,曲意奉承”,多用于描述對上位者的攀附行為。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1021頁
詞彙 | 核心差異 | 例句 |
---|---|---|
媚悅 | 強調刻意、低姿态的讨好 | 他慣于媚悅領導。 |
讨好 | 中性詞,可含真誠或功利目的 | 她努力讨好顧客。 |
谄媚 | 更露骨的奉承,貶義更強 | 谄媚之言令人不齒。 |
《明史·奸臣傳》
“以媚悅固寵”描述奸臣通過谄媚鞏固權勢。
來源:《明史》卷三百八
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批判士大夫“媚悅君心”,喪失士節。
來源:《明夷待訪錄·原臣》
“媚悅”是具批判性的行為動詞,其釋義核心為“刻意讨好”,需結合語境判斷貶義強度。權威辭書均強調其功利性與道德瑕疵,使用時需注意對象與場合的適配性。
“媚悅”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èi yuè,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迎合、讨好的方式取悅他人,通常帶有一定功利性目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文獻例證或語境分析,可參考古典文集或現代批判性文章。
被堤被窩鞭靴避世離俗常山陣讒铄承受充飽唇亡齒寒慈悲為懷盜言的耗等是鵝王擇乳法赙肺俞憤時疾俗趕工高棉人革去供帳貴恙國遷皓袖賀卡橫金後間諱犬澆訛交警矯誇結援聚合儁俠軍竈坤德黎祁美徵麋粥拟鹽飄零書劍批帖乞盟輕直起責七子鏡山僮甚沒食浮霜議竦峙題品望衍惋惜危危閑偵小商販協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