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可。 宋 葉適 《高永州墓志銘》:“通判 隆興府 ,帥素知公材,命吏‘必先白通判,吾書行而已’。”參見“ 書可 ”。
“書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釋:
在宋代文獻中,“書行”指文書審批流程中的批準環節,即主管官員籤署同意後執行。例如《高永州墓志銘》記載:“命吏‘必先白通判,吾書行而已’”,意為文書需先經通判審閱,再由主官籤署批準。
現代語境中,“書行”常被拆解為“書”與“行”的組合,強調讀書學習與行動實踐的結合。例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一名句,雖非直接對應“書行”一詞,但體現了“知”與“行”相輔相成的理念。
需注意與“行書”(書法字體)區分,後者讀作“xíng shū”,指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
若指古代行政術語,則取“批準文書”之義;若用于現代語境,多強調知行合一,但需結合具體表述判斷。
《書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書籍的出售和流通。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複合詞,原義是指"書"的行市。
《書行》的拆分部首是"書"字的"一"部,而它的筆畫總數是11畫。
《書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成于漢代。在漢字的繁體中,它的寫法是「書行」。
在古代漢字中,“書”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書”字的上方有一橫,表示書籍的封面;下方是一個豎,表示紙張的疊疊加在一起;中間的兩個橫則表示書頁的内容。
他經營一家書行多年,挑選的書籍品質非常好。
- 書店: 專門銷售書籍的零售店鋪。
- 書市: 書籍的交易市場,可以用來指書行。
- 書館: 藏書的地方,一般指圖書館、藏書樓。
近義詞: 書鋪、書店、圖書館
反義詞: 貨行、布行(指其他商品的買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