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服。借指朝廷官員。 唐 韓愈 《示兒》詩:“恩封高平君,子孫從朝裾。” 宋 梅堯臣 《寄謝開封宰薛贊善》詩:“雖曰預朝裾,左右無粉黛。”
“朝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字面指官員的朝服下擺,特指古代官員服飾中寬大拖地的衣襟部分()。後引申為朝服的代稱,并借指朝廷官員身份()。
構詞解析
引申象征
通過服飾特征暗喻官員的政治地位,如唐代韓愈《示兒》中“子孫從朝裾”一句,即以衣襟拖地的形象暗示家族世代為官的榮耀()。
文學應用
宋代梅堯臣在《寄謝開封宰薛贊善》中寫道“雖曰預朝裾,左右無粉黛”,此處用“朝裾”代指官員身份,同時通過“無粉黛”形成清廉簡樸的對比()。
注意:部分資料中将拼音标注為“cháo cūi”(如),但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詩詞用韻規律,正确讀音應為cháo jū(ㄔㄠˊ ㄐㄩ)。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朝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官員的禮服。它的構成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朝”和“裾”。
《朝裾》的第一個字“朝”是由“月”字旁和“口”字旁組成,表示月亮升起,意味着早晨。它含有12個筆畫。
第二個字“裾”由左右結構“衣”字和“隹”字旁組成,表示衣襟的下部分。它含有14個筆畫。
《朝裾》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服制度,用于形容穿着朝服的官員。在繁體字中,沒有特定的變化或差異。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但《朝裾》的基本意義和構成并沒有太大變化。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更多的變體和樣式。
1. 他穿着華麗的朝裾出席宴會。
2. 故宮博物院展出了一件曆代帝王的朝裾。
朝服、朝章、裾袖、袍裾、朝朝暮暮
朝衣、朝服、朝袍
晚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