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诏的意思、八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诏的解釋

隋 唐 時期 永昌 、 姚州 地區有 蒙巂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邆赕诏 、 施浪诏 、 蒙舍诏 ,又有 時傍 、 矣川羅識 二族,通號“八詔”。 唐 王建 《宮詞》之二:“殿前傳點各依班,召對西來八詔蠻。”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八詔者, 隋 時 永昌 姚州 聞有 蒙舍詔 、 蒙雟詔 、 越析詔 、 浪穹詔 、 施浪詔 、邆 賧詔 ,又有 (時)傍 、 矣川羅識 二族,通號八詔。其後二族為 閤羅鳳 所滅,獨有六詔。南方之夷,惟 南詔 最大。夷語謂王為詔;或曰,當六詔皆在,歲有事天子各賜一詔,故曰‘八詔’。” 宋 張孝祥 《念奴嬌·張仲欽提刑行邊》詞:“ 方丈 三 韓 ,西山八詔,慕義羞椎結。”參閱《新唐書·南诏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诏”是唐代對雲南地區八個主要部落或政權的統稱,其名稱來源于古彜語中“王”或“首領”的稱呼“诏”。根據《新唐書·南蠻傳》和《雲南志》記載,八诏具體包括:蒙舍诏(南诏)、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矣羅識诏和劍川诏。其中蒙舍诏位于最南端,故又稱“南诏”,後逐漸兼并其他七诏,形成統一政權。

八诏的分布區域以洱海為中心,各自擁有獨立的政治與軍事體系,社會結構以部落聯盟為主,經濟以農耕與畜牧并存。據《蠻書》記載,八诏在唐開元年間(713-741年)曾受唐朝冊封,但後期因南诏崛起打破平衡,最終被其統一。這一曆史進程标志着雲南地區從分散部落向中央集權政體的過渡,對西南邊疆的民族融合與政治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八诏”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部落聯盟說(主流解釋) 指隋唐時期雲南地區的八個部落聯盟,主要分布在永昌、姚州一帶,包括:

  1. 六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即南诏)。
  2. 兩族:時傍、矣川羅識二族,合稱“八诏”。
    其中蒙舍诏(南诏)後來統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國,成為唐代西南重要政權。

二、君主诏令說 少數文獻中,“八诏”被解釋為古代君主發布的八項重要政令,象征統治權威,涉及國家治理、軍事等事務。但此說法在曆史考據中較少見,可能與“诏”字的多義性(既有“部落”又有“命令”之義)有關。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如唐代王建《宮詞》提及“召對西來八诏蠻”,宋代張孝祥詞作亦引用此名。現代主要用于研究南诏史或相關文學賞析。

别人正在浏覽...

備伍參證策目儃儃長少澄茄綽裕打粗大均當之無愧倒拽點抹低折地溫洞天福地鬥巧宴杜口裹足蕃扞仿徨防頭非乃個頭海晏河清黑閣落熇蒸鴻毛泰山訇殷活龍活現猢狲入布袋艱乏揭批今古奇觀濟施倦敗衎衎孔宣父狼狽攦脫劉累鸾耦髦期命姓缗襁疋夫青尊齊遬人世間睿才蚋眦桑寄生三上五落梳背水泉踏菜園太陽爐陶和突嵂文驗響臻諧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