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蠟丸中的帛書文件。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鸠異》:“ 成式 再從叔少從軍,知左營事,懼及禍,與監軍定計,以蠟丸帛書通謀於 袁 。”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 乾德 三年, 昶 遣諜者 孫遇 齎蠟丸帛書,閒道往 太原 結 劉鈞 為援,為朝廷所獲。”亦省稱“ 蠟帛書 ”。 唐 杜牧 《窦列女傳》:“ 希烈 暴死,其子不發喪,欲盡誅老将校,以卑少者代之。計未決,有獻含桃者……﹝ 竇桂娘 ﹞因為蠟帛書,曰:‘前日已死,殯在後堂,欲誅大臣,須自為計。’以朱染帛丸,如含桃。 先奇 發丸見之。”
蠟丸帛書是中國古代用于傳遞機密信息的一種特殊文書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将書寫在絲帛上的機密文件密封于蠟丸中,主要用于安全傳遞信息。蠟丸外層為蠟質外殼,内部包裹帛書(絲織品書寫載體)。
主要用于以下場景:
魏晉後隨着紙張普及,逐漸演變為“蠟丸紙書”,宋代仍沿用但使用頻率降低。另有“蠟丸絹書”變體(以絹代帛),見于《資治通鑒》記載。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酉陽雜俎》《玉壺清話》等古籍原始記載。
蠟丸帛書是指在古代使用的一種蠟質封存的帛書。蠟丸帛書的主要特點是可以保護書籍不受潮濕、蟲蛀等侵害,延長書籍的使用壽命。
蠟字的部首是蟲(虍),帛字的部首是巾(巾)。蠟字的筆畫數是11,帛字的筆畫數是8。蠟丸帛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有助于我們了解漢字的結構和書寫規範。
蠟丸帛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蠟丸來封裝帛書,以便保存和傳承知識。這種方式在曆史上非常常見,成為古代圖書館的重要組織形式。
蠟丸帛書的繁體字為「蠟丸帛書」,「蠟」為「蠟」的繁體字,「書」為「書」的繁體字。在一些地區,特别是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使用繁體字書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蠟丸帛書時期,字的結構更加簡潔,筆劃較少,書寫風格更加古樸。世代流傳下來的古代帛書,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資料。
蠟丸帛書中的内容豐富多樣,涵蓋天文、地理、曆史、文學等各個領域。例如,古代《易經》中的經文就是以蠟丸帛書的形式保存傳承下來的。
蠟燭、蠟狀、帛織、帛床、帛裳
蠟丸帛書的近義詞包括:蠟丸帛書、蠟冊帛書
蠟丸帛書的反義詞是:紙質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