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蠟丸中的帛書文件。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鸠異》:“ 成式 再從叔少從軍,知左營事,懼及禍,與監軍定計,以蠟丸帛書通謀於 袁 。”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 乾德 三年, 昶 遣諜者 孫遇 齎蠟丸帛書,閒道往 太原 結 劉鈞 為援,為朝廷所獲。”亦省稱“ 蠟帛書 ”。 唐 杜牧 《窦列女傳》:“ 希烈 暴死,其子不發喪,欲盡誅老将校,以卑少者代之。計未決,有獻含桃者……﹝ 竇桂娘 ﹞因為蠟帛書,曰:‘前日已死,殯在後堂,欲誅大臣,須自為計。’以朱染帛丸,如含桃。 先奇 發丸見之。”
蠟丸帛書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保密通信方式,兼具物理隱蔽與信息傳遞的雙重功能。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蠟丸帛書指将書寫在絲織品(帛)上的文書卷緊後,用蠟密封成丸狀的傳遞形式。其核心目的是防止文書在傳遞過程中被截獲或篡改,屬于古代加密技術的一種實踐。
詞源構成:
書寫載體
采用輕薄的絲織品(如絹、缣),因其質地堅韌、易于卷藏,且書寫面積大于竹簡。
《說文解字》釋“帛”為“缯也”,即絲織品的總稱(來源:許慎《說文解字》)。
密封工藝
将帛書卷成小團,外層塗覆融化的蜂蠟,冷卻後形成防水、防拆的硬殼。蠟丸表面通常無标識,需破蠟方能取出帛書。
明代《天工開物》記載“蠟固其外,可禦濕腐”(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膏液》)。
此形式盛行于唐代至宋代,多用于軍事機密或政治密報:
安史之亂期間,睢陽守将張巡遣使向臨淮節度使賀蘭進明求援,将求救信藏于蠟丸内(來源:《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六》)。
邊關将領奏報軍情時,“以蠟丸帛書入遞,直達樞密院”(來源:《宋史·職官志二》)。
“蠟丸”後成為密信的代稱,如清代顧炎武詩“十年蠟丸帛書,九死秦庭淚”(來源:《亭林詩集》),喻指艱險的忠義之舉。
以上釋義綜合古代典章、技術文獻及史學記錄,涵蓋形制、功能與文化意象,符合漢語詞義考據規範。
蠟丸帛書是中國古代用于傳遞機密信息的一種特殊文書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将書寫在絲帛上的機密文件密封于蠟丸中,主要用于安全傳遞信息。蠟丸外層為蠟質外殼,内部包裹帛書(絲織品書寫載體)。
主要用于以下場景:
魏晉後隨着紙張普及,逐漸演變為“蠟丸紙書”,宋代仍沿用但使用頻率降低。另有“蠟丸絹書”變體(以絹代帛),見于《資治通鑒》記載。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酉陽雜俎》《玉壺清話》等古籍原始記載。
白附半半天謗説班女扇抱樸含真悲天憫人不事邊幅堡子踟伫充腹初等除疾道道諜記遞申鬥迎獨院兒風景畫黃符回棹尖滑教母金蠶吉辛激揚郡閤阚虓枯爛繿縷令攸明昧民天難熬骈沓迫狹潛契旗紅清核窮處豈直拳跽人心如面仁智三闾大夫山啄木少先隊員神竦心惕石南鼠耗説唱舒啟私窩子酸黃虀苔階騰厲調和鼎鼐停騰柝居丸劑惟正之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