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收工吃飯。 唐 戴叔綸 《女耕田行》:“日正南岡下餉歸,可憐朝雉擾驚飛。”
“下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下饷”指收工吃飯,即勞作結束後休息進食。該詞由“下”(結束、收工)和“饷”(送飯或飯食)組合而成,常見于描述農耕或勞作的場景。
唐代詩人戴叔倫在《女耕田行》中寫道:“日正南岡下饷歸,可憐朝雉擾驚飛。”此句描繪了農婦正午收工歸家用餐時,驚飛野雞的情景,印證了“下饷”與勞作休息的關聯。
在《笠翁對韻》中,“下饷”與“高舂”(黃昏時分)對仗,可能擴展指下午時段,但核心仍圍繞“勞作後休息”展開。
“下饷”是古代描述農事或勞作後休息進食的詞彙,兼具時間與動作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女耕田行》原文或《笠翁對韻》相關注釋。
《下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為向下級下發薪水或糧食。
《下饷》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食」。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下饷》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卷五·魏書五·文帝紀》中,用來描述朝廷向下級官員發放俸祿或糧食。
繁體字為「下餉」。
在古時候,「下饷」的寫法可能不太一樣。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将「饷」寫作「食肖」。
1. 今日我軍又下了一批饷,士兵們都非常高興。
2. 作為一名官員,及時下饷是我們的責任。
下饷由「下」和「饷」組成,沒有常用的相關組詞。
俸祿、祿饷
收繳、征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