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備酒食郵驿以供軍用謂之頓遞。 唐 元稹 《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據 嚴礪 元和 二年六月舉牒稱:‘ 綿 劍 兩州供 元和 元年北軍頓遞,費用倍多。量於 梓遂 兩州秋稅外,加配上件錢米,添填 綿 劍 兩州頓遞費用者。’”《資治通鑒·唐僖宗中和元年》:“ 李克用 牒 河東 ,稱奉詔将兵五萬讨 黃巢 ,令具頓遞, 鄭從讜 閉城以備之。” 胡三省 注:“緣道設酒食以供軍為頓,置郵驛為遞。”《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三年》:“是日,帝發 建康 ,遣戶部侍郎 葉份 先按視頓遞。”
“頓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驿站供給與傳遞
指古代驿站為傳遞公文或接待官員而置備酒食、提供驿馬等物資與服務的行為。此義強調驿站的後勤保障功能,常見于官方文書或史籍記載。例如官員赴任途中,沿途驿站需“頓遞”酒食車馬,确保行程順暢。
設宴款待
引申指設宴招待賓客,尤指隆重的接風或餞行宴會。此用法側重以酒食款待的禮儀性,常見于描述官方或文人間的應酬場景。如宋代文獻中“頓遞”常與“禦宴”“筵席”并提,指為重要人物舉辦的招待宴席。
來源依據: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自權威漢語工具書《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其中“頓遞”詞條明确收錄了驿站供給與設宴款待的雙重含義,并引用了《宋史·禮志》等古籍例證 。
“頓遞”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與古代軍事後勤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頓遞”指古代為軍隊置備沿途所需的酒食、郵驿等後勤物資和服務。其中“頓”指沿途設置的臨時補給點,“遞”指傳遞物資或信息的驿站系統。
軍事用途
主要用于軍隊行軍時保障糧草、通信等需求。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唐代李克用讨伐黃巢時,曾要求河東地區“具頓遞”,即準備好沿途補給與通信服務。
文獻記載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連續交替進行”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撐,可能為詞義演變或誤植。建議優先參考曆史語境中的定義。
研究古代軍事或曆史文獻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日常交流中建議使用更常見的“補給”“驿站”等現代詞彙替代,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資治通鑒》原文或唐代奏章檔案。
卬卬北煥變悟擯黜倉廥參讨铛腳刺史成效卓著棰令大倫癫癫倒倒第下俸積馮翼幹旍革佃鼓響扢支寒氷黑種闳眇回池灰失失繪圖貨交湖澤簡注燋飯家燕節歲積浸鏡片吉神抗論累次樂鄉煉珍靈蹤蔓辭馬辔眉軒男聲泥池物權首榷場局鵲尾冠然石上爬奢豫手無寸刃叔先訟曲肅坐縧索投箠拖牢洞王班惟谷賢婦蕭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