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的意思、罢黜百家的详细解释
罢黜百家的解释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词语分解
- 罢黜的解释 ∶贬低并排斥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纪赞》 即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年儒学大师董仲舒在上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提出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建议
- 百家的解释 ∶指许多人家、家族或家庭 ∶各种学术流派原指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焚百家之言。;;汉; 贾谊《过秦论》详细解释.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专业解析
“罢黜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指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独尊儒术”政策。该词原义为“贬退其他学派学说”,具体指通过官方手段压制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学说,确立儒学为唯一正统思想。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溯源
“罢黜”原指罢免官职(《汉语大词典》第9卷),此处引申为“排斥、贬退”;“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中国思想史通论》)。该政策始见于《汉书·董仲舒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后被概括为四字成语。
二、历史背景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史记·儒林列传》),主张通过官学制度统一思想。汉武帝采纳后,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经典列为官学必修内容,限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空间。
三、实施影响
- 思想层面:终结先秦“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经学”研究体系(《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 教育制度:建立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察举制,影响后世科举制度
- 文化融合:实际推行中仍保留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外儒内法”治理模式(《秦汉思想研究》徐复观著)
四、现代诠释
当代学者认为,该政策既有维护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也存在限制思想多元化的历史局限(《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在文化传承角度,它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罢黜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政策,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排斥诸子百家学说,独尊儒家思想。原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文化政策,后引申为“只推行一种形式,排斥其他多样性”的贬义表达。
- 出处:源自《汉书·武帝纪赞》记载的“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董仲舒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建议直接相关。
二、历史背景
- 政策推行: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实施该政策,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列为官学,非儒家的博士官职被废除。
- 思想演变:此时的儒家已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适应统治需求的新儒学体系,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儒家有所不同。
三、影响与评价
- 积极影响: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儒家成为古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
- 消极影响:压制其他学派发展,导致思想单一化。现代语境中常用于批评文化专制或排斥多样性的行为,如朱自清曾以“罢黜百家”比喻文学形式的单一化。
四、用法与延伸
- 语法结构:动宾式短语,多作谓语或定语,含贬义(如“这种罢黜百家的做法不利于学术繁荣”)。
- 近义表达:独尊儒术、一家独大;反义概念:百家争鸣、兼容并蓄。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汉书》或相关史学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北洗杯盏标録波罗岸苍卒缠织赤山鸱视狼顾出仕错立大着作递增独头茧梵帝干颤工女过来过往皓然皇枝建礼减字静侣季世柩尸看不清刻法款契狼虫虎豹拉下马李郭同船离晖栗理灵旛灵怪流猋麛卵撚钱盘嬉抛乡离井瓶窑潜生卿宰秦茾缺吃短穿儒藏深弓深刑石硪时下狩地双簧顺风使舵树桠莎草讨生剸剧相怜爱香水溪县耜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