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嘍羅 ”。1.伶俐能幹;有本領。 唐 鄭綮 《題中書壁》詩:“側坡蛆蜫蜦,蟻子競來拖。一朝白雨中,無鈍無嘍囉。”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二折:“剗地你拽大拳人面前逞嘍囉,請起來波小哥!”《水浒傳》第八四回:“郎主道:‘引兵的那蠻子,是甚人?這等嘍羅!’”
(2).舊稱占有固定地盤的強人部衆,現在多比喻追隨惡人的人。《水浒傳》第二回:“如今近日上面添了一夥強人,紮下一個山寨,在上面聚集着五七百個小嘍羅,有百十匹好馬。”《警世通言·趙太祖千裡送京娘》:“那 赤松林 下 着地滾 周進 ,屯住四五十嘍囉。” 魯迅 《南腔北調集·題記》:“他( 梁實秋 )在北方一面做教授,一面編副刊,一位喽羅兒就在那副刊上說我和 美國 的 門肯 (H.L.Mencken)相像,因為每年都要出一本書。”
(3).擾亂;喧噪。 明 劉基 《送人分題得鶴山》詩:“前飛烏鳶後駕鵝,啄腥争腐聲嘍囉。” 清 洪昇 《長生殿·冥追》:“惡噷噷一場嘍囉,亂匆匆一生結果。”
“喽啰”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óu luo(或 lóu luó),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原指強盜部下
舊時多指占山為王的強盜頭目的隨從或部下。例如《水浒傳》中提到的“五七百個小喽羅”,以及《三俠五義》中“山上喽羅糧草金銀俱各分散”,均體現這一含義。
現代引申義
現多比喻盲目追隨惡人或權勢者的幫兇,含貶義。例如“沒有主見,隻會盲從的喽啰”。
伶俐能幹
早期文獻中,“喽啰”也形容人聰明、有本領。如唐代鄭綮的詩句“無鈍無嘍囉”,以及《水浒傳》中遼國郎主感歎“這等喽羅”,均指對方能力出衆。
擾亂、喧噪
明代劉基的詩句“啄腥争腐聲喽羅”,描述嘈雜喧鬧的場景,此處“喽啰”意為擾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水浒傳》等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
《喽啰》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指代底層或次要的人員,特指為他人服務或從事瑣碎工作的人。喽啰常常帶有貶義,含有對這些人員的輕視或不重視的意味。
《喽啰》的部首是口,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
《喽啰》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形容那些跟隨大王或魔頭、幹不了大事、隻會做些雜務的小喽啰。後來,這個詞逐漸流行開來,并進入了日常用語。
《喽啰》的繁體字為「囉囉嗹喇」。
在古代,漢字「喽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過程中,有些字形已經不再使用。
1. 這些喽啰隻會做些瑣碎的工作,根本不值得我們花費太多時間去關注。
2. 那個老闆隻喜歡和喽啰們在一起,從不與高層員工交流。
3. 不要隻關注喽啰,他們也可能有一些驚人的才能和潛力。
喽啰組詞:喽啰團隊、喽啰工作
低下工人、打雜、小人物
精英、高層、要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