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抛棄。《莊子·胠箧》:“削 曾 史 之行,鉗 楊 墨 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攘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攘棄”意為抛棄、舍棄,指主動放棄或排除某事物。例如《莊子·胠箧》中提到“攘棄仁義”,即主張摒棄人為的道德規範。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此處通過否定儒家、墨家學說,強調回歸自然本真的道家思想。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攘棄”,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強調對舊有觀念、制度的否定,如“攘棄陳規”。
攘棄是一個由“攘”和“棄”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排除、摒棄”。
攘:攵(旁),上下結構,一筆 棄:弓(旁),一橫,兩豎,一撇
攘棄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是漢字之一。在古代,人們常常通過擴大、縮小、換用部首來創造新的字詞,攘棄便是其中之一。
攘棄的繁體字為攘棄。
在古時候,攘棄的寫法稍有不同。攘寫為「攵襄」,棄寫為「㱃嗛」。
1. 我們應該攘棄一切不利于個人發展的壞習慣。
2. 政府要加大力度,攘棄腐敗現象。
拒絕、剔除
除去、排除
接納、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