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和諧地相聚。 南朝 陳 沉炯 《離合詩贈江藻》:“故知人外賞,文酒易陶陶。友朋足諧晤,又此盛詩騷。”
諧晤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典文獻用例中解析,具體如下:
諧(xié)
本義為“聲音相和”,引申為“協調、融洽”。《說文解字》釋為“詥也”,段玉裁注:“詥者,合會也。” 如《左傳·襄公十一年》載“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指和諧統一。
來源:《說文解字注》卷三言部。
晤(wù)
意為“見面、交談”,《玉篇》釋為“明也,對也”。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晤言一室之内”,指面對面交談。
來源:《玉篇·日部》。
“諧晤” 指融洽的會面或愉快的交談,強調雙方在會晤中達成思想、情感的和諧統一。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宋書·謝靈運傳》:
“野有蔓草,朝采其英;諧晤一遇,慰此夙誠。”
此例中“諧晤”描述詩人與知己的欣然相逢,情感交融。
來源:《宋書》卷六十七。
明代張岱《陶庵夢憶》:
“與友諧晤湖舫,縱論古今,竟夕忘倦。”
此處指友人在舟中融洽長談,體現精神共鳴。
來源:《陶庵夢憶》卷四。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典型文言詞彙。需注意與近義詞區别:
權威參考來源:
“諧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諧晤”指和諧地相聚,強調人與人之間融洽的會面或交流狀态。該詞由“諧”與“晤”組合而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陳代詩人沉炯的《離合詩贈江藻》:“友朋足諧晤,又此盛詩騷。”,描繪了友人相聚時和諧賦詩的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用法或現代引申含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詩詞解析。
班絲布暴賦弁論鞞扇舞澄雪窗戶眼兒賜直促促翠青箪醪投川釣耕吊古尋幽地主之儀诽讪富奸工業社會鈎引故犯過硬黑雲都紅豆蔻活教材講道理借債機惠近理擊退酒菜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捐本逐末決決矩臬殼物釦墀蘭花柳陌花街柳靥鹭羽錨鍊沒門兒苗子年華垂暮齧雪吞氈旁嚣披廈峭拔啓航三墳三折肱少女風史法食為民天退換往言晚母危阽穩靜武把子相異邪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