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講述理學。 明 徐問志 《讀書劄記》卷五:“ 象山 與 朱子 鵝湖 講道理多不合,且指 朱子 為葛藤蔓説。”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評論·袁中郎論詩》:“但結聯‘ 曹 家兄弟好,無乃太荒淫’,忽講道理,近於呆腐。”
(2).泛指說道理。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若説正話,講道理,雖千言萬語亦是讚美。”
(3).擺理;替人評理。 瞿秋白 《亂彈·<水陸道場·流氓尼德>》:“我們隻要看看流氓在茶館裡‘講道理’的神氣,就可以看見這種訛詐撞騙的本事。”《中國民間故事選·美麗的仰阿莎》:“隻要我們去做生意,出去講道理,既能賺錢,又能出名。”原注:“ 苗 族人民發生糾紛後,則請能說會道的人來講道理,人們稱這種人為理老。”
(4).猶言通情達理。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遇到這種和平講道理人時,我們也總得十分和氣把船劃回來。”
“講道理”是一個口語化表達,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
1. 基本含義 指依據邏輯、事實或公認标準分析問題,強調理性溝通。例如:
“遇到矛盾要講道理,而不是情緒化争吵。”
2. 網絡語境中的特殊用法 •反諷語氣:常見于遊戲/社交平台,表達對荒謬狀況的調侃
“講道理,這隊友操作我都看懵了”(實際表達無奈) •強調立場:作為口頭禅增強說服力 “講道理,這個方案确實更高效”
3. 使用場景區分
“我跟你講道理,這事真不能這麼辦”
4. 注意事項 • 需配合恰當語氣,避免顯得說教 • 反諷用法要确保對方能理解語境 • 在嚴肅糾紛中過度使用可能顯得缺乏共情
該表達折射出中文語境中「情理交融」的溝通特點,既強調邏輯性,也隱含着對溝通方式的重視。實際使用時需根據具體情境調整表達策略。
講道理一詞是指通過言辭或邏輯推理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論據,以求取認同或說服對方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一個常用于日常交流中的詞彙,具有廣泛的應用。
講(jiǎng)字的部首為言,讠為旁部,口為主部,它一共有7畫。道(dào)字的部首也是言,辶為旁部,首為主部,它有12畫。因此拆分後的講道理字總共有19畫。
講道理一詞最早源于《論語·子張》:“講究起義、命之道。”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講道理逐漸演變成一種以思辨和說服為基礎的表達方式。
講道理的繁體字為「講道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講”字古代寫法中,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多用于篆書體,字形較為獨特。"道"字則在篆書體中也有相應的古代寫法,形态稍有變化。
1. 我可以給你提供幾個講道理的理由,希望你能明白我的想法。
2. 沒有道理可講,隻能解釋失敗的原因。
講真話、講道德、講禮貌、講解釋、講義氣
理性辯論、辯證推理、說理
胡說八道、不講理、無理取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