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土的意思、謝土的詳細解釋
謝土的解釋
古代房屋蓋成後酬謝土神的一種祭祀形式。 明 李贽 《移住上院邊廈告文》:“今尚未塑佛,未敢入居正室,且亦未敢謝土。”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二:“《東觀漢記·鐘離意》:‘出奉錢,使人作市屋,既成,謂解土,祝曰。’案:即今所謂謝土也。”參閱 漢 王充 《論衡·解除》。
詞語分解
- 謝的解釋 謝 (謝) è 對别人的幫助或贈與表示感激:謝謝。謝儀。謝忱(謝意)。謝恩。謝意。面謝。緻謝。感謝。 認錯,道歉:謝過。謝罪。 推辭:謝絕。閉門謝客。 凋落,衰退:謝頂。謝世(去世)。凋謝。新陳代謝。
- 土的解釋 土 ǔ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黃土。 疆域:國土。領土。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民間生産的(區别于“洋”):土方(民間流傳的藥方,亦稱“偏方”)。 不合潮流:土氣。 未熬制的鴉片:煙土。 中國
網絡擴展解釋
謝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祭祀儀式,具體含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基本定義
謝土指古代房屋建成或重大工程完工後,為酬謝土地神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該習俗源于對土地的敬畏,認為動土施工會驚擾土地神靈,需通過儀式表達歉意與感恩。
二、儀式形式
- 核心環節:供奉三牲(豬、牛、羊)、酒食、香燭等祭品,向土地公、地基主及當境神祈福。
- 特殊禁忌:舊俗忌送鐘表類禮物(因與"送終"諧音),現代簡化後多保留焚香禱告等核心程式。
- 現代演變:部分地區将喬遷與謝土合并舉行,既慶賀新居又表達對自然的敬畏。
三、文化内涵
- 自然和諧觀:體現"土生萬物"的哲學思想,認為土地孕育生命,動土需先征得神靈同意,事後要補償自然。
- 社會功能:通過集體祭祀強化社區凝聚力,如閩南地區常見宗族集體謝土儀式。
- 時空觀念:講究在"土王用事"時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天)擇吉日舉行。
四、相關延伸
該儀式也應用于墓葬文化,稱"圓墳謝土",即在安葬後通過培土祭祀告慰亡靈、祈求家族昌盛。
注:具體儀軌因地域有所差異,建議參考《土風錄》《論衡·解除》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謝土
謝土(xiè t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謝和土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謝的部首是讠(讧),謝的筆畫數為7。
土的部首是⼟,土的筆畫數為3。
來源
謝土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清楚,根據解釋,謝土指的是放棄土地,不再占有。可能起源于古代土地争奪或所有權交換的文化背景。
繁體
繁體字的謝土為「謝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謝土寫作「謝土」。
例句
他決定謝土,将所有土地讓給了村民。
組詞
謝謝、謝意、土地、謝絕、謝忱。
近義詞
放棄、讓渡、交出。
反義詞
占有、保留、保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