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祿官。 宋 陸遊 《吏部郎中蘇君墓志銘》:“以 紹熙 三年五月某甲子,遇疾捐館舍,享年六十有四,寄祿至朝請大夫。”
“寄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區分:
指宋代實行的“寄祿官”制度,即官員的官銜僅用于确定品級和俸祿,與其實際職務無關。
作為四字成語時,字面可解為“寄托俸祿”,引申為将希望或心願托付他人。但此用法在古籍中罕見,現代更側重于曆史制度含義。
若需了解宋代官制細節,可參考《宋史·職官志》或司馬光《涑水記聞》等史料,通過查字典來源獲取更多實例解析。
寄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宀”和“祿”兩個部分組成。
宀是表示“官邸”或“房子”的象形字部首,在字詞中通常用來表示與居住、住所等相關的意義。
祿是表示“官俸”、“俸祿”或“收入”的形聲字部首,它的上部是“彐”,表示出行,下部是“虍”,表示動物的爪子,整體象征着官員領取俸祿的形象。
寄祿一詞源于《莊子·秋水》的一句“假道于寄祿之域”,意為貧困人家拜訪富人以獲得幫助的意思。寄祿也可以理解為求財求福的一種行為。
在繁體字中,寄祿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寄祿也不例外。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寄祿的寫法為“寄祿”、“寄祿”等。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他們寄祿于親戚家,以度過難關。
2. 寄祿本是一種無奈之舉。
3. 他希望通過寄祿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組詞:貧富差距、財運、求富、求財、之域。
近義詞:乞求、讨要、拜訪。
反義詞:施舍、捐助、贈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