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檀弓上》:“ 孔子 之 衛 ,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 子貢 脫驂而賻之。”謂解下骖馬,以助治喪之用。後因用為以財助人之急的典實。 宋 黃庭堅 《李濠州挽詞》:“掛劍自知吾已許,脫驂不為涕無從。” 明 屠隆 《綵毫記·遠谪夜郎》:“脫驂永念千秋義,豈止 淮隂 一飯恩。” 林學衡 《贈人》詩:“脫驂贈策非我分,絶筆何因更泣麟。”
“脫骖”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典故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脫骖”字面意為解下駕車的骖馬。古代馬車通常由四匹馬組成,中間兩匹稱“服馬”,外側兩匹稱“骖馬”。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在衛國遇到舊館人(曾接待過他的館舍主人)的喪事,命弟子子貢解下骖馬資助治喪,體現以財物助人的行為。
後世将“脫骖”引申為以財物救助他人急難的象征性表達。例如《史記·管晏列傳》中,晏子解左骖贖回賢士越石父,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典故的助人内涵。
現代語境中該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文學或禮儀文化時,仍作為體現古代互助精神的典型意象出現。
注: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參差,建議通過《禮記》《史記》等原典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查證細節。
《脫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戰車發動後,車馬解開束縛,脫離束縛的車曰“脫車”,脫離束縛的馬曰“脫骖”。
本字的構字成分為:辶(辵)部和骖部。其中,辶(辵)是表示行走的意義,骖部則是一個表示雙馬戰車的部首。
《脫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十三年》的篇章,用以形容戰車發動後解開馬的束縛,讓馬脫離戰車,并轉為了泛指動作。
在繁體字中,脫變成脫,骖變成驂。例如,“脫馬脫駟,脫馬脫驂。”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不同,脫骖的古字書寫方式為“脫馬脫駟”。
以下為使用“脫骖”的例句:
組詞:脫缰(解開馬的缰繩)、脫軌(火車等車輛從軌道上脫落)、脫兔(逃跑的兔子)。
近義詞:解馬、脫缰。
反義詞:骖缰(戰車上束縛馬匹的缰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