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順口,隨口。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小可 許州 人氏,姓 李 ,排行第四,人口順喚做‘銀匠 李四 ’。”《水浒傳》第二回:“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 九紋龍 史進 ’。”
(2).謂不必多思考便可說出。 趙樹理 《李有才闆話》一:“象這些快闆, 李有才 差不多每天要編,一方面是他編慣了覺着口順,另一方面是老槐樹底下的年輕人吃飯時候常要他念些新的,因此他就越編越多。”
“口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順口、隨口
指話語流暢自然,無需刻意組織即可說出。常見于口語或文學作品中,例如:
不假思索即可說出
強調因習慣或熟悉而脫口而出,例如趙樹理《李有才闆話》提到“編慣了覺着口順”,形容長期積累形成的表達慣性。
現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朗朗上口的表達或習慣性稱呼,如節日祝福語“吃一口快樂、兩口幸福、三口順利”,即利用“口順”增強韻律感。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出處,可查看漢典、《水浒傳》等來源。
口順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口”是指嘴巴,而“順”則表示順利、順從的意思。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詞的構成。
口順的第一個部首是“口”,表示嘴巴。它在口字的左邊。第二個部首是“順”,它在右邊并占據了大部分空間。順的部首是個獨立字,表示順利、順從的意思。從筆畫的角度來看,口順共有12筆。
口順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字典中,由許多古代文獻中的文字經過整理和解釋而成。在古代,字的含義及其與其它字的關系非常重要,因此,通過字典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漢字。
在繁體中,口順的寫法類似,隻是一些筆畫的形狀略有不同。例如,嘴巴的部首在左邊依然是“口”,但順的部首在右邊被稱為“舜”,多了一個橫擺線。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口字部首在古代被寫作“囗”,順字部首在古代被寫作“川”。這些寫法在變化和發展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式。
1. 她的嘴巴一直張得很順,每次說話都很有說服力。
2. 他順從父母的意願,放棄了自己的理想職業。
口服、口紅、口水、順序、順心、順利
言順、遵從、服從
不順、違抗、違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