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手的意思、拜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手的解釋

[kowtow;worship on bended knees] 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

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郭沫若《雷電頌》

詳細解釋

亦稱“ 拜首 ”。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跪後兩手相拱,俯頭至手。《書·太甲中》:“ 伊尹 拜手稽首。” 孔 傳:“拜手,首至手。”《漢書·郊祀志下》:“屍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 唐 王維 《送陸員外》詩:“拜手辭上官,緩步出南宮。” 唐 李白 《比幹碑》:“ 天寶 十祀,餘尉於 衛 ,拜首祠堂,魄感精動。”一本作“ 拜手 ”。 宋 道誠 《釋氏要覽·禮數》:“拜首,謂以頭至手,即(《周禮》)第三空首拜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拜稽首》:“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則為長跪。首至手則為拜手,手至地則為拜,首至地則為稽首,此禮之等也。”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拜手”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跪拜禮儀,主要用于男子行禮,具體動作和含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拜手是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形式,行禮時需跪下後雙手拱合,俯頭至手部位置,但頭部不觸地。與更隆重的“稽首”(頭觸地)不同,拜手屬于較輕的禮節。

二、動作與文獻依據

  1. 動作規範:
    跪地後,雙手合抱于胸前,低頭至手背高度,身體保持平衡。這一動作在《尚書·太甲中》有明确記載:“伊尹拜手稽首”,孔傳注釋為“拜手,首至手”。
  2. 曆史用例:
    唐代王維《送陸員外》中“拜手辭上官”,以及李白詩文中均有提及,表明其廣泛應用于正式場合。

三、與其他禮儀的區别

四、現代引申與注意

部分資料提到“拜手”可引申為表達敬重或感謝的成語,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解釋,古典文獻中僅指具體禮儀動作。需注意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漢書》等古籍,或唐代詩詞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手這個詞的意思是表示心存敬意,表示恭敬或緻意的手勢。 拜手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貝(貝),總共有9畫。 拜手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人們行禮時,通常會将兩隻手合十,以示恭敬和敬意。 拜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拜手。 在古時候,拜手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以合十的手勢為基礎,加上其他部首來表達相似的意義。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拜手這個詞,例如:他面對長輩時總是拜手緻意。 與拜手相關的組詞可以是拜謝、拜訪等。 拜手的近義詞可以是行禮、鞠躬等表示恭敬緻意的動作。 拜手的反義詞可能沒有具體的對應詞彙,因為它通常表示恭敬和緻意的意思,與不恭敬和不緻意相反。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