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手的意思、拜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手的解釋

[kowtow;worship on bended knees] 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

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郭沫若《雷電頌》

詳細解釋

亦稱“ 拜首 ”。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跪後兩手相拱,俯頭至手。《書·太甲中》:“ 伊尹 拜手稽首。” 孔 傳:“拜手,首至手。”《漢書·郊祀志下》:“屍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 唐 王維 《送陸員外》詩:“拜手辭上官,緩步出南宮。” 唐 李白 《比幹碑》:“ 天寶 十祀,餘尉於 衛 ,拜首祠堂,魄感精動。”一本作“ 拜手 ”。 宋 道誠 《釋氏要覽·禮數》:“拜首,謂以頭至手,即(《周禮》)第三空首拜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拜稽首》:“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則為長跪。首至手則為拜手,手至地則為拜,首至地則為稽首,此禮之等也。”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禮節,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行禮時,雙膝跪地,先拱手至地(俯首到手與心平),再将頭緩緩叩至手上(不至地),是表示高度敬意的禮節。其恭敬程度介于“揖讓”與“稽首”之間,常用于朝堂、祭祀或對尊長行禮。

二、曆史溯源與典籍記載

最早見于《尚書·益稷》:“臯陶拜手稽首。” 唐代孔穎達注疏:“拜手,頭至手也。” 說明此禮在先秦時期已規範化,多與“稽首”連用,構成更隆重的“拜手稽首”禮。

三、禮儀功能與使用場景

  1. 君臣禮儀:臣子面見君王時行拜手禮,如《周禮》載“士拜手稽首于君”。
  2. 祭祀儀式:敬天祭祖時表達虔誠,如朱熹《詩集傳》釋“虎拜稽首”為“拜手而後稽首”。
  3. 尊長敬師:弟子對師長、晚輩對尊長表示崇敬。

四、字形演變與構字邏輯

“拜”字小篆字形作兩手相拱狀,“手”為行禮主體。《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拜首必以手,故從手”,強調動作以手為主導。

五、現代延伸用法

偶見于書面語作敬辭,如書信結尾“拜手以聞”,表謙敬之意,承襲自古禮精神。魯迅書信中曾用“專此拜手”作為結尾敬語。


文獻依據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權威辭書,典籍注疏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字形解析依據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網絡擴展解釋

“拜手”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跪拜禮儀,主要用于男子行禮,具體動作和含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拜手是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形式,行禮時需跪下後雙手拱合,俯頭至手部位置,但頭部不觸地。與更隆重的“稽首”(頭觸地)不同,拜手屬于較輕的禮節。

二、動作與文獻依據

  1. 動作規範:
    跪地後,雙手合抱于胸前,低頭至手背高度,身體保持平衡。這一動作在《尚書·太甲中》有明确記載:“伊尹拜手稽首”,孔傳注釋為“拜手,首至手”。
  2. 曆史用例:
    唐代王維《送陸員外》中“拜手辭上官”,以及李白詩文中均有提及,表明其廣泛應用于正式場合。

三、與其他禮儀的區别

四、現代引申與注意

部分資料提到“拜手”可引申為表達敬重或感謝的成語,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解釋,古典文獻中僅指具體禮儀動作。需注意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漢書》等古籍,或唐代詩詞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拔補百中标號筆答避丁冰花糖簸土揚沙朝天搗亂塵情陳抟待賈的溜骨碌抵巇端方耳耳方整飛霙伏抱傅立葉府廳負土輵轇酣歡晎晎惶愦花心将尉姜子牙機變械飾解匠局氣空谷筐舉睽疑婪濁戀舊論黃數白美姐墨癡難事毗贊疲拙錢額清調曲青紅清貧寡欲全恉三歸屎殼郎霜天水陸齋説鐵騎兒宿夜然諾天不假年亭堠無容置疑霞峯想頭崄澀小鳥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