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虛假騙人的報告。《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地方文武官聽了這個誑報,居然信以為真,雪片文書到省告急。”
(2).謊報,虛假欺騙地報告。 郭沫若 《孔雀膽》附錄《<孔雀膽>的故事》:“根據《元史·順帝紀》 車力特穆爾 生擒 明二 的那個記載,我想到這 車力特穆爾 分明有诳報軍情及冒功求賞的嫌疑。”
“诳報”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uáng bào,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名詞性含義
指“虛假騙人的報告”,即内容不實、帶有欺騙性質的信息。例如《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中提到地方官員因聽信“诳報”而誤判形勢。
動詞性含義
表示“謊報或虛假欺騙地報告”,即故意提供不實信息的行為。郭沫若在《孔雀膽》附錄中引用曆史記載時,也提到相關人物通過“诳報”達成目的。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官場現形記》或郭沫若相關作品。
《诳報》是一個名詞,意為故意提供錯誤或虛假的信息。多用于描述報告、聲明、消息等方面。
《诳報》的拆分部首為讠讓言,拼音為yuán;整個詞的筆畫數為16畫。
《诳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本義是指誤傳或背離事實的言辭,後來逐漸演變為這個特定意義的詞彙。
《诳報》的繁體字為「誆報」。
古時候,《诳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字形為「诓」(yuān),也有出現為「诩」(xǔ)的寫法。
1. 他故意诳報了公司的營業收入,導緻了投資者的損失。
2. 政府官員的诳報讓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1. 诳騙:指用欺騙手段獲取他人信任或財物。
2. 報告:指向上級或上級組織彙報情況或提供有關信息的文件或口頭陳述。
3. 虛假:指與事實不符的或欺騙性的。
1. 謊報:意為撒謊或向他人提供虛假信息。
2. 虛報:意為故意提供不真實的信息或數據。
真實:指與事實相符的,真實可靠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