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二心而松懈。《新唐書·哥舒翰傳》:“三人争長,政令無所統一,衆攜弛,無争鬭意。”
“攜弛”是一個漢語詞彙,現結合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讀音為xié chí,由“攜”(攜帶、離叛)和“弛”(松懈)組合而成,指因有二心、不團結而導緻松懈渙散的狀态。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軍政團體内部失狀态,現代較少使用,屬書面文言詞彙。例如描述古代将領争權導緻軍隊士氣渙散的情景。
注:該詞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新唐書》等古籍。
攜弛(xié chí)是一個動詞,指把松弛的東西拿起或牽引起來,使其緊張或收緊。
攜弛的部首是扌(手部),共有10個筆畫。
《說文解字》中解釋攜弛為“松撰也”。在古代,遇到緊繃的繩索或帶子,就要攜帶起來,引申為收拾、整理的意思。
攜弛的繁體字為攜弛。
在古代,攜弛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攜字中的手部部首扌寫作扌,表示手的形狀。弛字的上半部分寫作廵(讀作xún),下半部分寫作纟(讀作sī),表示松弛的繩索。
1. 他精神矍铄,面帶笑容,舉止悠閑,一點也不攜弛。
2. 這條皮帶過于松弛,你能幫我攜弛一下嗎?
攜帶、攜帶、攜帶
緊繃、收緊
松弛、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