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年;曆年。 明 張居正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臣等愚見,合無特諭戶部會同兵工二部,查 萬曆 七年以前節年逋負幾何。”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詳文贅說》:“故九年歲内一時并徵,艱難備至,至若復追節年借解之銀,是一年之中而取足十餘年之欠額。”
“節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具體解釋如下:
節年(拼音:jié nián)指「積年」或「曆年」,表示時間上的多年累積。該詞常見于明清時期的官方文書,多用于描述長期拖欠的賦稅、債務等。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經濟、法律文獻時可能涉及。需注意與“春節”等現代節日詞彙區分。
若有古文閱讀需求,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其含義。
節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節”和“年”兩個字。
1. 節 部首:艹 筆畫:8
2. 年 部首:幹 筆畫:6
節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曆節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節日的慶祝和紀念是按照農曆來進行的,因此“節年”成為了一個總稱,代表了節日的集合。
節年的繁體字為「節年」,意思和寫法相同。
在古代,有時節年的寫法稍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節的字形是由兩個分别表示花卉或莊稼的“艸”字組成,年的字形則是由兩個表示日的字“日”左右包裹着“幹”(天幹的意思)組成。
1. 歡度節年,人們一家團聚,共慶佳節。 2. 節年期間,人們互相拜訪親朋好友。
節氣、年節、節日、年年有餘、節約
節日、慶典、盛事、喜慶
平常、平日、無節操、無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