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殄的意思、瑕殄的詳細解釋
瑕殄的解釋
猶瑕棄。《書·康诰》:“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寧,不汝瑕殄。” 孔 傳:“我不汝罪過,不絶亡汝。” 蔡沉 集傳:“不汝瑕疵而棄絶矣。”參見“ 瑕棄 ”。
詞語分解
- 瑕的解釋 瑕 á 玉上面的斑點,喻缺點或過失:瑕玷。瑕垢。瑕疵。 空隙:瑕隙。瑕釁(漏洞,可乘之隙;亦喻過錯)。 古同“霞”。 瑜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 殄的解釋 殄 ǎ 盡,絕:殄滅。殄殲。暴殄天物(任意糟蹋東西)。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瑕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義項進行解釋:
1. 瑕疵與殘缺(并列結構)
- 本義: "瑕"指玉上的斑點、缺陷;"殄"意為滅絕、斷絕,引申為殘缺、不完整。二字并列使用,泛指事物存在的缺點、毛病或殘缺不全的狀态。
- 書證:
- 《尚書·康诰》:"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彜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乃别播敷,造民大譽,弗念弗庸,瘝厥君,時乃引惡,惟朕憝。已!汝乃其速由茲義率殺。亦惟君惟長,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則予一人以怿。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適;不迪,則罔政在厥邦。'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監,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爽惟天其罰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無在大,亦無在多,矧曰其尚顯聞于天?'王曰:'嗚呼!封,敬哉!無作怨,勿用非謀非彜蔽時忱。丕則敏德,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甯,不汝瑕殄。'"(此處"瑕殄"可理解為指責、挑剔其過錯與不足,隱含"瑕疵"義)。
- 《詩經·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枭為鸱。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匪教匪誨,時維婦寺。鞫人懠忒,谮始竟背。豈曰不極?伊胡為慝?如賈三倍,君子是識。婦無公事,休其蠶織。天何以剌?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忌。不吊不祥,威儀不類。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天之降罔,維其優矣。人之雲亡,心之憂矣!天之降罔,維其幾矣。人之雲亡,心之悲矣!觱沸檻泉,維其深矣。心之憂矣,甯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後。藐藐昊天,無不克鞏。無忝皇祖,式救爾後。"(《毛詩正義》鄭玄箋釋"殄瘁"為"困病",雖非直接使用"瑕殄",但"殄"的"病、盡"義與"瑕"結合可引申指事物敗壞的狀态)。
2. 廢棄有瑕疵之物(動賓結構)
- 引申義: "瑕"在此作動詞賓語,指有瑕疵的事物;"殄"作動詞,意為滅絕、摒棄。合指因存在瑕疵而将其廢棄、淘汰。
- 書證:
- 此義項雖不如前一義項常見,但在理解古注或特定語境時可能出現。其構成方式類似于"殄厥世"(滅絕其世系),"瑕"作為被"殄"的對象。
現代使用與
"瑕殄"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其罕用,屬于典型的古語詞。理解其含義需結合具體古文語境。其核心在于表達缺陷、不足的狀态或因缺陷而導緻的廢棄結局。研究該詞時,應重點參考《尚書》、《詩經》等先秦典籍及其權威注疏(如孔穎達《尚書正義》、《毛詩正義》),以及《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大型曆史語文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瑕殄(xiá tiǎn)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歸納如下:
-
發音與結構
讀音為“xiá tiǎn”,由“瑕”和“殄”組成:
- 瑕:原指玉石上的細小斑點,引申為缺陷或不足;
- 殄:意為“消滅、消除”。
組合後表示“将微小瑕疵完全去除”。
-
基本含義
指事物或人通過修正細微的缺點後達到完美無缺的狀态,強調從“有瑕”到“無瑕”的轉變過程。
-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
- 人:品德高尚、行為無可挑剔(如“他行事嚴謹,堪稱瑕殄”);
- 事物:質量卓越、無缺陷(如“這件工藝品精雕細琢,已至瑕殄之境”)。
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中,表達對完美狀态的贊許。
-
延伸理解
該成語隱含對“追求極緻”的肯定,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玉不琢不成器”的理念相通,強調通過努力修正自身不足的重要性。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用法解析,可查看查字典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辯才無礙不盡然采木草圖長楸撐口爨濯翠帳寸功大禹治水發秘翻爾負侯斧木供進孤單骨雕歸向杭莊黑繩荒腆借換節養鏡鑒經摺謹微苦況來暮連逮陸機莼躶形毛蝦面诘鳴柯磨礲蹑險泡沫塑料毗舍迫催戚愛搴手錢莊灑掃應對牲俎審聲實授世廕水蛇説天良死地搜漱隨時隨地泰山府君檀軸天橫外順猬起鷄連慰誘鞋杯謝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