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淩;侵犯。《後漢書·西羌傳論》:“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 南朝 梁 沉約 《封左興盛等诏》:“門下逆豎 王敬則 縱兵内侮,陵斥畿甸。” 明 歸有光 《賀戚總戎平倭序》:“頃歲,乃敢陵斥州縣,浸淫疽食,濱海之區,為其所傷殘者,沿絡萬裡。”
“陵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ng chì,其核心含義為侵淩、侵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通過強勢手段對他人或地域進行欺淩、侵占。如《後漢書·西羌傳論》中提到:“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即形容外族對中原的侵犯行為。
詞素拆分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陵”在不同組合中可表達不同含義(如“陵壓”指欺壓,“陵谷”比喻世事變遷)。
陵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譴責、責備,批評和斥責某人的錯誤或錯誤行為。
陵斥由陵和斥兩個部首組成,陵的部首是阝(阜),筆畫數為8;斥的部首是舌,筆畫數為6。
《陵斥》的字形源自于古代的象形文字,它由陵的意思擴展引申而來,具有斥責、批評的含義。
在繁體中,字形保留了原來的形狀,沒有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據古代字典資料記載,在部分古代字典中,寫作“陵剈”或“陵剏”。這種寫法對比現代來說比較繁瑣。
1. 他一直陵斥那些不負責任的政府官員,要求他們為民衆的利益盡職盡責。
2. 老師嚴厲地陵斥了學生的懶惰行為,希望能夠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學習。
陵頭、批陵、陵谷、陵墓等。
譴責、斥責、指責、責備。
表揚、贊賞、鼓勵、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