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磲碗”。以砗磲制成的碗。 南朝 梁 蕭統 《古樂府·将進酒》:“ 宜城 溢磲盌, 中山 浮羽巵。” 明 徐柯 《白紵詞》之三:“玉壺磲椀赤璚巵,紅妝翠褏素手持。”
“磲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磲盌(拼音:qú wǎn),亦寫作“磲碗”,指用砗磲制成的碗。其中: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其比喻義為“心胸寬廣、氣度高遠”,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文獻記載,可能是基于“容器可容納物品”的引申聯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在解讀時優先采用“砗磲制碗”的本義,若遇比喻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磲盌》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一種用磲石制成的盅子。磲石是一種質地堅硬的石材,用它制成的磲盌具有很高的耐熱性和保溫性能,因此被廣泛用于古代的飲食文化中。
《磲盌》這個詞的部首是石(矶),它的拼音是"qu"。磲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石的部首筆畫數為5,而盌的總筆畫數是8。
《磲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磲石制成的盅子來盛裝食物或酒水。這種盅子被稱為磲盌,寓意着堅固、耐用和高質量,也代表着古代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磲盌》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磲碗」。碗是指一種用來盛裝食物的容器,而磲則表示這個碗是由磲石制成的。
在古代,磲的寫法是「豦」,盌的寫法是「碗」。不同于現代漢字的簡化寫法,古代漢字通常比較複雜,結構更為繁瑣。
1. 他将美酒倒入磲盌中,然後與朋友們一同品嘗。
2. 這個博物館陳列了許多古代使用的磲盌,讓人們了解古代的生活文化。
磲石、磲石盅、磲石碗、盌石、盌盅、磲碗、磲盅
豦盅、磲子、石盅
瓷盅、玻璃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