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侯夏天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周禮·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夏宗以陳天下之謨。” 鄭玄 注:“夏見諸侯則陳其謀之是非。” 賈公彥 疏:“夏見諸侯陳其謀之是非者,夏物盛大,形體皆異,可分别,故陳天下諸侯謀之是非。”
“夏宗”是一個古代禮儀術語,主要指諸侯在夏季朝見天子的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根據《周禮》記載,“夏宗”是周代諸侯在夏季朝見周天子的禮儀名稱,與春季的“朝”、秋季的“觐”、冬季的“遇”并稱四時之禮。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定期朝見,加強天子與諸侯的政治聯繫,并在夏季這一“萬物盛大”的時節商讨國家謀略(賈公彥疏)。
文獻出處
延伸意義
在部分文獻中,“夏宗”也被用作人名(如明代官員孫夏宗),但此用法與禮儀術語無直接關聯,需根據語境區分。
例句參考
古籍中典型用法如:“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夏宗以陳天下之謨。”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周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禮儀,現代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漢語解析中。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及鄭玄、賈公彥的注疏。
夏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夏字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4;宗字的部首是宀,筆畫數為8。
夏宗的意思是指夏天的宗族或家族。在古代社會,人們通常以姓氏為名,組成各自的宗族或家族,用來紀念祖先,維持家族秩序和傳承家族文化。夏宗則是夏天出生的人所屬的宗族或家族。
夏字最早出現在《急就篇》中,原指早晨的陽光。後來,古人将夏用來表示夏天,繁體形式為「夏」。
宗字最早出現在《上古異書》中,原指祖先的廟宇。後來,古人将宗用來表示宗族或家族,繁體形式為「宗」。
夏宗的繁體形式為「夏宗」。
在古代,夏字的寫法為「夊日十二、口十二」。
宗字的寫法為「宀罒十一、從一」。
他是夏宗的後人,對家族的事務有着極高的責任感。
夏天、夏季、夏令營、宗族、家族、宗教
夏族、夏氏、夏家、宗親、宗族同姓
冬宗(冬天的宗族)、春宗(春天的宗族)、秋宗(秋天的宗族)、無宗(沒有宗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