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觸豸的意思、觸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觸豸的解釋

即獬豸。相傳獬豸為古代神羊,能辨觸奸佞,故稱。 明 沉鲸 《雙珠記·與珠覓珠》:“聖主崇儒術,賢士翼帝躬;立朝防觸豸,行路避乘驄。”參見“ 獬豸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觸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獬豸”的别稱,其含義和文化内涵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詞義與來源
    觸豸即“獬豸”,相傳為一種形似羊的神獸,獨角,能辨忠奸。當它遇到奸邪之人時,會用角頂觸,故稱“觸豸”。這一形象最早見于《後漢書》等古籍,象征公正與法律威嚴。

  2. 文化象征與功能
    獬豸在古代被視為司法公正的化身,常出現在官員服飾或衙署裝飾中,代表“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明代戲曲《雙珠記》提到“立朝防觸豸”,暗喻官員需以獬豸為鑒,防範奸佞。

  3. 字形與衍生含義
    “豸”字本義指無腳的蟲類(如蚯蚓),但在“獬豸”中特指神獸。而“觸”強調其用角頂觸的動作,兩字結合凸顯了神獸主動懲治惡行的特性。

  4. 現代使用與延伸
    如今“觸豸”一詞較少單獨使用,多作為“獬豸”的别稱出現在曆史、文學研究中。其形象仍被用于法律相關标志,象征公平正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獬豸”的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雙珠記》等明代文學作品,或考據類工具書對“豸”字的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豸》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字義是指觸摸或碰觸野豬。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觸(手部的碰觸動作)和豸(野豬的意像)。觸的拆分部首是手,它的筆畫數是4;豸的拆分部首是豕,它的筆畫數是7。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使用的象形文字。在繁體字中,觸和豸的寫法保持不變。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觸的組成部分是手,但手寫得更簡化;而豸的寫法較為複雜,因為它是野豬的象形表示。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不小心觸豸,被野豬追趕了起來。 2. 小孩子對着動物園的鐵欄杆觸豸。 一些與《觸豸》相關的組詞包括:觸摸、觸動、觸手可及。 近義詞可能包括:觸碰、碰觸、接觸。 反義詞可能包括:避開、躲避、遠離。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