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星名。屬井宿,共五星。《後漢書·獻帝紀》:“﹝ 建安 十七年﹞冬十二月,星孛於五諸侯。” 李賢 注:“五諸侯,星名也。”《晉書·天文志上》:“五諸侯五星,在東井北,主刺舉,戒不虞……一曰帝師,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
(2).古星名。屬太微垣,共五星。《宋史·天文志》:“内五諸侯五星,在九卿西。”
“五諸侯”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分别涉及天文星象和曆史概念,具體如下:
井宿五諸侯
位于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北側,包含五顆星(現代天文學中對應雙子座的θ、τ、ι、υ、φ星)。其職能與“刺舉、戒不虞”相關,象征輔佐帝王的五種角色:帝師、帝友、三公、博士、太史。
太微垣五諸侯
屬三垣中的太微垣,同樣包含五顆星,象征中央政權下的諸侯勢力,可能與政治秩序相關。
戰國時期諸侯國
部分資料提到“五諸侯”指戰國時期的齊、楚、燕、趙、韓五國,但此說法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
楚漢戰争中的諸侯聯盟
據《史記》記載,劉邦曾率“五諸侯兵”伐楚,此處“五諸侯”指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殷王卬(漢東歸附的五個政權)。另一說為齊、趙、漢、魏、燕,可能與不同曆史階段的分封有關。
“五諸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晉書·天文志》等原始文獻。
《五諸侯》是指戰國時期五個有實力的諸侯國,包括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和韓國。這五個國家在戰國時期擁有較大的領土和強大的軍事力量。
“五諸侯”這個詞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拆分:
《五諸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這五個國家是當時政治和軍事影響力較大的諸侯國,它們相互之間維持着一定的平衡和關系。
五諸侯的繁體寫法為「五諸侯」。
五諸侯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五諸侯」。
1. 戰國時期,五諸侯相互争鬥,形成了動蕩不安的局勢。
2. 五諸侯的勢力範圍廣泛,對于其他小國有一定的影響力。
五國、諸國、諸侯、五侯。
五霸、五國諸侯。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