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集菀 ”。 春秋 時, 晉獻公 寵幸 骊姬 ,人多向 骊姬 之子 奚齊 。惟獨大夫 裡克 仍親近不得勢的太子 申生 。 優施 于是作歌諷喻之。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 裡克 笑曰:“何謂苑?何謂枯?” 優施 答曰:“其母為夫人,其子為君,可不謂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謗,可不謂枯乎?枯且有傷。” 裡克 遂中立,不助 申生 。 韋昭 注:“集,止也。苑,木茂貌。己, 裡克 也。”見《國語·晉語二》。後遂以“集苑”喻趨炎附勢。 宋 蘇轼 《答丁連州啟》:“固無心於集苑,而有力於噓枯。” 清 顧有孝 《和陶寄毛子晉》:“集菀實可賤,進德我所欣。”
“集苑”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集苑”原指鳥類聚集于茂盛的樹木,後演變為趨炎附勢的比喻,形容人依附權貴或得勢一方。其反義為“集枯”,比喻堅守困境或不得勢的一方。
出自《國語·晉語二》記載的春秋時期晉國史事:
《集苑》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彙集的花園”或“聚集的園地”。它通常用來形容文學、藝術或者文化方面的集合、彙聚之地。
《集苑》的拆分部首是“艹”和“艹”,由兩個草字旁構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集苑》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藝文志》中,指的是晉代散文集,以及後來的《集苑叢編》等文集。後來,“集苑”一詞逐漸引申為各種集合、彙聚之地的意思。
《集苑》的繁體字為「集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不斷演變的。關于《集苑》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有很多變種,其中包括「藉園」、「籍園」等。
1. 這個博物館是一個文化藝術的《集苑》,彙集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
2. 這個文學團隊的作品集是一本真正的《集苑》,收錄了各類文學作品。
集苑的相關詞彙包括:
1. 集萃:彙集聚集之意。
2. 苑囿:指帝王的園林或者公共花園。
3. 集體:指一群人共同組成的整體。
與《集苑》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編輯部:指負責編輯出版工作的機構。
2. 聚集地:指各類物體或人群聚集的地方。
3. 文化交流中心:指促進文化交流的場所或機構。
與《集苑》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分散:指被分開、拆散或分離的狀态。
2. 分離:指被劃分開、隔開或斷開的狀态。
3. 分散地:指分布在不同地方或者相距很遠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