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侯夏天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夏宗以陈天下之謨。” 郑玄 注:“夏见诸侯则陈其谋之是非。” 贾公彦 疏:“夏见诸侯陈其谋之是非者,夏物盛大,形体皆异,可分别,故陈天下诸侯谋之是非。”
“夏宗”是一个古代礼仪术语,主要指诸侯在夏季朝见天子的仪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根据《周礼》记载,“夏宗”是周代诸侯在夏季朝见周天子的礼仪名称,与春季的“朝”、秋季的“觐”、冬季的“遇”并称四时之礼。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定期朝见,加强天子与诸侯的政治联系,并在夏季这一“万物盛大”的时节商讨国家谋略(贾公彦疏)。
文献出处
延伸意义
在部分文献中,“夏宗”也被用作人名(如明代官员孙夏宗),但此用法与礼仪术语无直接关联,需根据语境区分。
例句参考
古籍中典型用法如:“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夏宗以陈天下之謨。”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周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礼仪,现代多出现于历史文献研究或古汉语解析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原文及郑玄、贾公彦的注疏。
夏宗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夏字的部首是日,笔画数为4;宗字的部首是宀,笔画数为8。
夏宗的意思是指夏天的宗族或家族。在古代社会,人们通常以姓氏为名,组成各自的宗族或家族,用来纪念祖先,维持家族秩序和传承家族文化。夏宗则是夏天出生的人所属的宗族或家族。
夏字最早出现在《急就篇》中,原指早晨的阳光。后来,古人将夏用来表示夏天,繁体形式为「夏」。
宗字最早出现在《上古异书》中,原指祖先的庙宇。后来,古人将宗用来表示宗族或家族,繁体形式为「宗」。
夏宗的繁体形式为「夏宗」。
在古代,夏字的写法为「夊日十二、口十二」。
宗字的写法为「宀罒十一、从一」。
他是夏宗的后人,对家族的事务有着极高的责任感。
夏天、夏季、夏令营、宗族、家族、宗教
夏族、夏氏、夏家、宗亲、宗族同姓
冬宗(冬天的宗族)、春宗(春天的宗族)、秋宗(秋天的宗族)、无宗(没有宗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