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暮時。《公羊傳·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 定公 ,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何休 注:“昃,日西也……下昃,蓋晡時。” 宋 洪邁 《夷堅丙志·苕溪龍》:“日下昃,望數裡外火煜煜起。”
“下昃”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日暮時分,即太陽西斜至接近地平線的時刻。《公羊傳·定公十五年》記載“日下昃,乃克葬”,何休注解為“晡時”(約下午3-5點),印證了這一時間指向。
二、字源分解
三、文學應用 常見于古籍描述時間節點,如宋代洪邁《夷堅丙志》用“日下昃”記錄火災發生時辰,體現古代時間表述的精确性。
四、特殊引申 部分文獻(如現代詞典)提出該詞可比喻聲望地位衰落,但此用法未見于核心古籍,可能是當代對古語的引申解讀。
建議注意:在古文閱讀中應優先采用“日暮時分”的本義,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下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太陽落下。它由“下”和“昃”兩個字組成。
“下”字的部首是“一”,總共有三筆畫。
“昃”字的部首是“日”,總共有六筆畫。
《下昃》這個詞出自《西京雜記·舜日溲其他》。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舜為了審視百官的廉潔,從*********高台看太陽位置變動,以确定日影是否直射地面,從而評價百官的品質。《下昃》即是描述太陽落下的意思。
《下昃》的繁體字為「下昃」。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常常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古代将“下”字寫作“八”,而“昃”字的寫法為“日彡穴”。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變為現在的樣子。
1. 夕陽西下,天邊金輝,溫暖的光芒猩猩般飛濺而下。
2. 我站在山頂上,看着太陽下昃,感受到了無盡的甯靜。
- 暮昃(意為太陽落下的時候)
- 昃光(意為太陽落下時的光芒)
- 朝昃(意為太陽初升)
太陽落下、黃昏、日落
太陽升起、日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