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種以上的菜肴。《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謂之大侵。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 漢 桓寬 《鹽鐵論·刺複》:“衣不重彩,食不兼味。” 唐 杜甫 《客至》詩:“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 明 何景明 《查城十五夜對月》詩:“小市無兼味,鄰家酒亦慳。”
“兼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n wèi,其基本含義指兩種以上的菜肴,常用于描述飲食的簡單或節儉。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拓展:
字面含義
指一頓飯中包含多種菜肴,但更多用于形容飲食簡樸,如“食不兼味”(僅一兩種菜)。
曆史背景
古代文獻中,“兼味”常與節儉美德關聯。例如:
部分現代解釋将“兼味”引申為事物具有多種特點或味道,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且多屬文學化表達,需結合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穀梁傳》《鹽鐵論》等古籍,或杜甫、何景明等詩人的作品。
《兼味》是一個意義豐富且常用的詞彙,它表達了某物或某事物具備多種不同的味道、感覺或品質的含義。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具備多種不同的才能或特點。
《兼味》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它們分别是“兼”和“味”。其中,“兼”的部首是“八”,總筆畫數為八;“味”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十一。
《兼味》一詞源于古漢語,它是由“兼”和“味”兩個字組合而成。在繁體中,該詞寫作「兼味」。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兼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稍有不同,它的形狀更為繁複。味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這道菜兼味齊全,既有鹹味又有甜味。
2. 他是個兼味之人,既擅長音樂又精通繪畫。
1. 兼收并蓄:接受和包容各種不同的事物。
2. 味道:物質特性在舌頭上引起的感覺。
多樣,多味,多才多藝
單一,單味,單一才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