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下昃的意思、下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下昃的解释

日暮时。《公羊传·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 定公 ,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何休 注:“昃,日西也……下昃,盖晡时。” 宋 洪迈 《夷坚丙志·苕溪龙》:“日下昃,望数里外火煜煜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下昃”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太阳西斜的时间概念,属于传统天文历法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太阳运行至中天后逐渐偏西的时段,对应未时到申时(约下午1点至5点),常见于古籍中对自然时间的描述。

从构词法分析,“下”在此处表示方位,指太阳从天空最高点向西方移动;“昃”本义为日西斜,甲骨文字形像太阳倾斜至人影偏斜的状态。两字组合后,词义强调太阳已过中天、开始西落的动态过程。

该词在文献中多用于天象记录或时间标注,如《后汉书·律历志》有“日下昃之时,晷影渐长”的记载,反映古代利用日影变化判断时间的智慧。其近义词包括“日昳”“日仄”,均指向午后至傍晚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3. 汉典网(www.zdic.net)字形解析
  4.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华书局,2015年)

网络扩展解释

“下昃”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日暮时分,即太阳西斜至接近地平线的时刻。《公羊传·定公十五年》记载“日下昃,乃克葬”,何休注解为“晡时”(约下午3-5点),印证了这一时间指向。

二、字源分解

三、文学应用 常见于古籍描述时间节点,如宋代洪迈《夷坚丙志》用“日下昃”记录火灾发生时辰,体现古代时间表述的精确性。

四、特殊引申 部分文献(如现代词典)提出该词可比喻声望地位衰落,但此用法未见于核心古籍,可能是当代对古语的引申解读。

建议注意:在古文阅读中应优先采用“日暮时分”的本义,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白公桧棒头出孝子簸腾崇仰春兴储须雌劣麤故存息当天掉揽吊死扶伤度涉菲诚風發浮鸥附余圪墶戈什哈关税壁垒寡怨鬼瞰室鬼罗刹果毅弘厚火旛机能精辟郡邑慨伤珂珬牢固料整贸理麻尗免夫钱麋膏弥散迷坠木桂泥塑木雕漂溢倾败侵冤泣岐搉易曲徇润朗桑叉守柔税衣躺柜桐华秃巾吞齧晩谷伟抱问津五笔字型电脑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