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遙遠;漫長。 漢 劉桢 《黎陽山賦》:“自 魏 都而南邁,迄洪川以朅休,想王旅之旌旄,望南路之遐修。”《藝文類聚》卷七引作“遐脩”。
“遐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遐修”指遙遠、漫長,常用于形容路途、時間或空間的久遠。例如漢代劉桢在《黎陽山賦》中寫道:“望南路之遐修”,即描述南路的漫長。
該詞最早見于漢賦,如《黎陽山賦》中“遐修”形容行軍路途的遙遠;《藝文類聚》引作“遐脩”,表明其存在異體寫法。
部分低權威來源提到“遐修”與“修行遠行”相關(如),但此解釋缺乏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建議以權威古籍及詞典釋義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藝文類聚》原文。
遐修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修行或修煉過程中追求卓越的行為。在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中,遐修強調通過修身養性、修心養性、修煉身心靈等方法,達到提升個人修為、實現精神境界的目标。
遐修的部首為辶(辵),由“⻍”字組成。其中辶(辵)是一個漢字部首,字形取自“辵”字,表示行走、前進的意思。
遐字由辶複字和舍字組成,辶表示行進,“舍”指放下、摒棄的意思。
修字由人字旁和攸字,人字旁表示人,攸字表示追求。
遐修的詞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秋水》:“實施修身,首于遐修。”這裡的“遐修”意為關注修行,修身養性。
遐修在繁體中通常寫作遐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遐修的“遐”字形狀和現代略有差異,一般是“辶(辵)”下面加上“舍”的旁字“射”,表示離開。
修字在古代寫法中,常見的是在人字旁上加上“攸”的字形。
1. 他一直遐修不辍,終于修成正果。
2. 古人認為遐修可以提升人的修為和境界。
3. 想要獲得進步,必須在遐修的道路上耐心堅持。
組詞:遐想、遐思、修行、修煉。
近義詞:修行、修煉、修身、養性。
反義詞:縱欲、放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