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耳的意思、貼耳的詳細解釋
貼耳的解釋
(1).貼着耳朵。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其俗以木為枕,號‘麻姑刺’,直豎而不貼耳,故至老不聾。”
(2).垂着耳朵。馴服順從的樣子。 蔡锷 《緻唐繼堯劉顯世等電》:“以勢度之, 蜀 宣布後, 張 李 兩師不惟不敢西犯 成都 ,且将貼耳就範。”
詞語分解
- 貼的解釋 貼 (貼) ē 粘,把一種東西粘在另一種東西上:貼金。粘貼。剪貼。 靠近,緊挨:貼近。貼切(密合、恰當、确切)。貼心。 添補,補助:補貼。津貼。倒(刼 )貼。貼息(用期票調換現款時付出利息)。 同“帖”①。 傳統戲劇角色名:貼旦(次要的旦角。簡稱“貼”)。 揭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指年至六十,聽到别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後指人六十歲)。 文言助詞,而已,罷了:想當然耳。 文言語氣詞(大緻同“矣”):“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貼耳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貼耳”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綜合了基礎釋義、文學引申及文化意象:
-
基本釋義
- 字面動作:指貼近耳朵的動作,常見于低聲交談的場景。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提到的木枕“直豎而不貼耳”,即描述枕頭不貼合耳朵的形态。
- 象征姿态:形容垂耳馴服之态,多用于人或動物。例如蔡锷電文中的“貼耳就範”比喻對方順從妥協,漢典也明确将此列為釋義之一。
-
成語引申
- 在特定語境下,“貼耳”可引申為形容人際關系親密無間,如查字典提到的“彼此傾聽、交流密切”。不過此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
文化意象
- 面相學解讀:俗語“兩耳貼腦,富貴到老”認為耳朵緊貼頭部是福運、財運的象征,且耳垂飽滿者更佳。這一說法屬于傳統文化中的面相範疇,需注意其非科學屬性。
使用注意:日常使用中需區分語境——描述動作時側重“貼近”,形容狀态時強調“順從”,文化場景則關聯傳統觀念。若涉及權威文獻或正式寫作,建議優先參考《漢典》等工具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貼耳-意思
《貼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靠近耳朵,特指在私下裡交流、密謀。
貼耳-拆分部首和筆畫
《貼耳》的拆分部首是「貝」和「耳」,其中「貝」的拼音是bèi,「耳」的拼音是ěr。
《貼耳》的總筆畫數為9畫,其中「貝」有4畫,「耳」有5畫。
貼耳-來源和繁體
《貼耳》一詞來源于古代講求機密的活動,特指人們在私下裡耳語交流。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貼耳」。
貼耳-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貼耳》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來說,與現代寫法相似。因為成語的正式規範化是在現代出現的。
貼耳-例句
1. 他們三個人在角落裡貼耳密謀了半個小時。
2. 請大家注意,會議結束後不要在走廊上貼耳私聊。
貼耳-組詞
1. 貼耳傳音:指暗中相互傳遞信息或交流。
2. 貼耳傾聽:形容非常密切地聽取對方的秘密或建議。
貼耳-近義詞
靠近耳朵、機要交流、秘密交談
貼耳-反義詞
公開言論、大聲說話、公開讨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