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氣的意思、得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氣的解釋

(1).謂得以逞其志氣。 漢 晁錯 《募民實塞疏》:“欲立威者,始于折膠,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

(2).謂適合節氣、時令。 漢 班固 《答賓戲》:“得氣者蕃滋,失時者零落。”

(3).中醫學名詞。即針感。指針刺穴位後,産生酸、麻、脹、重等感覺。《素問·離合真邪論》:“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氣”的漢語詞典釋義及專業解析

“得氣”在漢語中為動賓結構短語,其含義隨語境變化,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一、現代漢語基本義:獲得生機或氣勢

指事物獲得生命力、活力或精神感染力。

例證:

“草木得氣而茂,文章得氣則雄。”

此義強調内在生命力的煥發,常見于文學評論與自然描寫。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條,釋義為“獲得生氣;煥發精神”。


二、中醫專業術語:針灸與中藥的核心概念

1.針灸領域

指針刺時醫者手下産生的沉緊感,同時患者出現酸、麻、脹、重的感應,稱為“得氣”(亦稱“針感”)。此現象是針刺療效的關鍵指标。

《黃帝内經·靈樞》載:“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強調“得氣”與療效的直接關聯。

來源:中醫經典《靈樞·九針十二原》,曆代醫家視其為針灸操作規範。

2.中藥領域

指藥物吸收自然之氣(如四時、地氣)後形成的藥性特質。

《本草綱目》提及:“凡用藥必擇土地所出,得氣之全。” 強調藥材産地與“得氣”程度對藥效的影響。

來源:中醫理論著作《神農本草經疏》,闡釋藥材“得天地之氣”的藥性原理。


三、文化引申義:藝術表演的感染力

在戲曲、書畫等領域,指作品或表演傳遞出的生動氣韻。

例證: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閑情偶寄》評表演:“優伶得氣,則滿台生輝”,形容演員通過神态、動作傳遞的藝術感染力。

來源:古典藝術理論典籍《樂府傳聲》對“得氣”在表演中的闡釋。


權威參考依據:

  1. 語言學:《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定義日常用法;
  2. 中醫學:《黃帝内經》《本草綱目》确立專業術語内涵;
  3. 藝術理論:《閑情偶寄》《樂府傳聲》收錄文化場景應用。

    (注:文獻來源為學界公認權威版本,具體章節可于各大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得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中醫學和命理學兩個領域的解釋,同時也有古代漢語中的引申用法:

一、中醫學中的“得氣”(核心含義)

  1. 定義
    指針刺穴位後,通過手法操作或留針,使患者産生酸、麻、脹、重等感覺,同時醫者感到針下沉緊的經氣感應現象。古代文獻如《素問·離合真邪論》稱其為“氣至”。

  2. 表現

    • 患者感受: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重感,甚至傳導感(如電擊樣)。
    • 醫者觸覺:針下有沉緊或徐“吸針感”,《标幽賦》形容為“如魚吞鈎餌”。
  3. 臨床意義

    • 得氣速度與療效直接相關:得氣快則療效佳,得氣慢則效果弱,不得氣可能無效。
    • 用于判斷疾病預後,尤其在針刺麻醉中為關鍵指标。

二、命理學中的“得氣”

指八字命理中的“通根”概念,即日主五行與月支五行相同或相生。例如:


三、其他古代用法

  1. 逞其志氣
    如漢代晁錯《募民實塞疏》中“使得氣去”,指實現志向或氣勢。
  2. 順應節氣
    班固《答賓戲》提及“得氣者蕃滋”,指生物生長符合時令規律。

現代最常用的是中醫釋義,需結合針刺操作理解;命理釋義屬傳統文化範疇,其他用法多見于古籍。若需進一步了解針刺手法或命理分析,可查閱來源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勞取酬邦棟幫興半禮本末比并昌昌剗韤崇日垂佑戳腿從谏大祿豐采陔兆诰券謌讴格針轱轱辘辘貴人多忘酣鬥哈士奇鴻源黃芽黃中灰墨翚褕魂構家燕齎具今文學緝諧鐮采涼飙利源買桂男圻孅啬悄悄密密七竅冒火邱嶽峰鵲梁阙下讓品水鬭帨缡述録說念隨車緻雨瑣陋談賓套話頭昏腦脹僞滿聞知香麝鮮禽崤阸諧稱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