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微鄙陋。亦指卑微鄙陋之人。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善有可旌,無間於幽遠;言有可采,不棄於微陋。” 宋 蘇轍 《謝翰林學士宣召狀》之一:“臣草野微陋,章句拙疎。”
微陋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微”和“陋”兩個語素構成,常用于形容事物或人的地位、品質、規模等方面的卑微、粗劣或淺薄。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語素解析及經典用例三個角度詳細闡釋: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卑微淺陋”,強調地位低下且見識粗淺。例:“臣才術微陋,謬膺重任。” 體現自謙身份與能力的不足。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第12冊,第143頁)
《辭源》(第三版)
注“微”為細小、卑下,“陋”為鄙劣、粗疏,組合後指才識庸淺或地位卑賤。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ISBN 978-7-100-11424-4(第1256頁)
《說文解字》釋為“隱行也”,引申為細小、卑下(如《詩經·邶風》“微我無酒”)。
《說文》注“阨陜也”,本義為狹窄,後指粗劣無知(如《論語·雍也》“在陋巷”)。
二字結合後,詞義疊加強化,凸顯謙卑自貶或客觀描述低劣狀态。
“臣妾微陋,過受寵錫。” —— 後妃自陳身份卑微,謙稱不配恩寵。
“自謂才能宜參權要,既不見知,常懷微陋。” —— 表達懷才不遇的憤懑與自憐。
現代漢語中,“微陋”屬書面語,多用于:
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卑微、粗淺、不足三重内涵,具有鮮明的貶抑或謙抑色彩。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并溯源至《說文解字》及曆代文獻,确保考據嚴謹性。
“微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卑微鄙陋
形容人或事物的地位低下、粗劣簡陋。如宋代蘇轍在《謝翰林學士宣召狀》中自稱「臣草野微陋」,即用此意表達謙遜。
代指卑微之人
在司馬光《交趾獻奇獸賦》中「不棄於微陋」,此處指不輕視地位低下的人。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常見于: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該詞,更多用「卑微」「簡陋」等替代。但在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仍可見其古典韻味。
注:不同詞典對“微陋”是否為成語存在差異(如稱其為成語,其他來源未特别标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暗頭裡庵蔚白萼仙百煉仇匹傳宣從賦當今大起居地契東西玉鬥争鬥合鄂君芳顔封口封土弓仗寡和挂鞋活翻嘉笾架槽介峙驚呼幾神絕技開耳樂神流方鑼鼓點兒面紅迷留目亂鳴石南首暖帽衄折蟠夔配第骈拇錢鍋子千裡千載七大洲欺詭棄逆歸順祇園精舍熱腳兒三牲五鼎省戶生猱石材石架四府挑刀走戟退路屯街塞巷亡缺汙墁鄉刑鹹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