裼裘的意思、裼裘的詳細解釋
裼裘的解釋
(1).古行禮時,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盡覆其裘,謂之裼裘。非盛禮時,以此為敬。《禮記·檀弓上》:“ 曾子 襲裘而弔, 子遊 裼裘而弔。 曾子 指 子遊 而示人曰:‘大夫也,為習於禮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 孔穎達 疏:“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則此裼裘而弔是也。”《禮記·喪大記》“弔者襲裘” 漢 鄭玄 注:“始死,弔者朝服裼裘如吉時也。小斂則改襲而加武與帶絰矣。”
(2).泛指袒露裡衣。形容不拘禮儀。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使迴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張鳳陽》:“ 納蘭太傅 、 高江村 等款待賓客, 鳳陽 裼裘露頂,忝踞上位,其結交也如此。”
詞語分解
- 裼的解釋 裼 ī 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袒裼。 裼 ì 嬰兒的包被。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 裘的解釋 裘 ú 皮衣:狐裘。集腋成裘。 姓。 筆畫數:; 部首: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裼裘”是古代服飾與禮儀相關的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禮儀中的特定着裝方式
-
本義:指在非正式禮儀場合,外衣敞開、露出内層裼衣的着裝方式,以示敬意。
- 根據《禮記》記載,古人吊喪時,若未到正式環節(如小斂前),可“裼裘”示禮。例如子遊曾以裼裘吊唁,被曾子質疑不合禮制,但實際因場合未至正式階段而成立。
- 裼衣是加在裘衣外的無袖罩衣,裼裘時需“袒外衣而露裼衣”,展現服飾層次的美感。
-
與“襲裘”對比:
正式禮儀(如小斂後)需改為“襲裘”,即完全覆蓋裼衣,體現莊重。鄭玄注《禮記》時強調這一區别。
二、引申為不拘禮節的行為
在文學作品中,“裼裘”被引申為隨意袒露裡衣、不拘小節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物灑脫或倨傲。
- 例如《虬髯客傳》中,虬髯客“裼裘而來,神氣揚揚”,突顯其豪放不羁;
- 清代昭槤《嘯亭雜錄》描述張鳳陽“裼裘露頂,忝踞上位”,暗含對其失禮行為的諷刺。
讀音與字形
- 讀音:根據《儀禮》等文獻,“裼”在此詞中讀作tì(非xī),與“裘”連用為“tì qiú”。
- 字形:裼字的小篆寫法可見于字源分析,現代漢字沿用傳統結構。
“裼裘”既指向古代禮儀服飾的規範,亦衍生出文學中對人物儀态的生動刻畫,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裼裘》是一個古代漢字,意思是一種皮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衣”和“犬”,總共有15個筆畫。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形容用來做裘皮的獸皮。《說文解字》中稱“裼,犬也,由多皮相重也。從衣以犬重。”這個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使用中,字形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比現代規範的字形更為多樣化。《康熙字典》是一部收集了大量古代字形的工具書,其中記載了古代“裼裘”字的多種寫法。比如,有的寫成“衵裘”、“﨑裘”、“咠裘”等等。這些都是古代漢字的變異形式,反映了當時字形的多樣性和演變過程。
下面是一些使用《裼裘》這個詞的例句,加深對其意思的理解:
1. 他穿上一件裼裘,迎接了寒冷的冬天。
2. 在古代,貴族們喜歡穿着裼裘參加宴會。
3. 這件珍貴的袍子是由裼裘制成的,手感非常柔軟。
與《裼裘》相關的組詞有:“領裼”、“袍裼”、“裼袋”等。其中,“領裼”指的是領部上覆蓋胸部的狹長袍;“袍裼”指的是将兩種不同顔色的布料拼接起來制成的袍子;“裼袋”則是指在裘袍上的袋子。這些詞與《裼裘》有關,形成了一種衍生關系。
與《裼裘》相近的意思可以用“裘衣”、“皮袍”、“皮衣”等詞來表達。《裘衣》與《裼裘》的意思相近,都指代一種皮制的衣物;《皮袍》和《皮衣》則更加通用,可以指代不同的皮質服裝。
反義詞方面,與《裼裘》相對的詞彙有“麻衣”、“布衣”等。這些詞指的是由麻纖維或布料制成的衣物,與《裼裘》相比,材質相對較為簡單和平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