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裼裘的意思、裼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裼裘的解釋

(1).古行禮時,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盡覆其裘,謂之裼裘。非盛禮時,以此為敬。《禮記·檀弓上》:“ 曾子 襲裘而弔, 子遊 裼裘而弔。 曾子 指 子遊 而示人曰:‘大夫也,為習於禮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 孔穎達 疏:“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則此裼裘而弔是也。”《禮記·喪大記》“弔者襲裘” 漢 鄭玄 注:“始死,弔者朝服裼裘如吉時也。小斂則改襲而加武與帶絰矣。”

(2).泛指袒露裡衣。形容不拘禮儀。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使迴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張鳳陽》:“ 納蘭太傅 、 高江村 等款待賓客, 鳳陽 裼裘露頂,忝踞上位,其結交也如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裼裘是古代中國服飾文化中的特定着裝方式,指在穿着皮裘(毛朝外的皮衣)時,特意敞開前襟,露出内層的裼衣(一種加在裘衣外的罩衣或裡衣)。這一着裝行為蘊含禮儀規範與社會等級意義,主要見于先秦文獻記載。

一、詞義解析

  1. 裼(xī)

    指解開外衣前襟,袒露内層服飾的動作。《禮記·内則》鄭玄注:“裼,袒而有衣曰裼。”即非完全袒露身體,而是通過敞開外衣展現内層服飾的儀态。

  2. 裘(qiú)

    指以動物皮毛制成的外衣,通常毛朝外穿着,是古代貴族冬季禮服。

  3. 裼裘

    合稱指在禮儀場合中,将裘衣前襟解開以顯露裼衣的着裝方式。其核心在于通過裼衣的顔色、紋飾彰顯身份,如《禮記·玉藻》載:“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表明國君以白色狐裘配朱紅色錦衣為禮制。

二、文化内涵與禮儀功能

  1. 禮制象征

    裼裘需嚴格遵循等級規範:裼衣的材質、顔色須與裘衣相配,且不同身份對應不同組合。例如士階層用犬羊裘配布衣,大夫以上用狐麑裘配錦衣。

  2. 情境適用

    多見于朝聘、祭祀等正式場合,表達對儀典的尊重。《禮記·曲禮》明确“裘之裼也,見美也”,強調通過裼衣展示禮容之美。

  3. 與“襲”相對

    古代禮服有“裼”“襲”二态:“裼”為袒露裼衣,“襲”為掩合外衣不露裼衣。前者表恭敬,後者表肅穆,如《儀禮·聘禮》載“公裼降立”,展現賓主之禮的儀節變化。

三、文獻例證

四、學術考據

清代學者江永《鄉黨圖考》詳考裼裘制度,指出其源于周代祭服“玄衣纁裳”的層疊傳統,通過裼衣維系“文質相宜”的禮學思想。現代研究亦強調其作為“禮以别異”的視覺符號功能(參見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主要文獻來源: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儀禮正義》(清·胡培翚撰)

《鄉黨圖考》(清·江永撰)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著)

網絡擴展解釋

“裼裘”是古代服飾與禮儀相關的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禮儀中的特定着裝方式

  1. 本義:指在非正式禮儀場合,外衣敞開、露出内層裼衣的着裝方式,以示敬意。

    • 根據《禮記》記載,古人吊喪時,若未到正式環節(如小斂前),可“裼裘”示禮。例如子遊曾以裼裘吊唁,被曾子質疑不合禮制,但實際因場合未至正式階段而成立。
    • 裼衣是加在裘衣外的無袖罩衣,裼裘時需“袒外衣而露裼衣”,展現服飾層次的美感。
  2. 與“襲裘”對比:
    正式禮儀(如小斂後)需改為“襲裘”,即完全覆蓋裼衣,體現莊重。鄭玄注《禮記》時強調這一區别。

二、引申為不拘禮節的行為

在文學作品中,“裼裘”被引申為隨意袒露裡衣、不拘小節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物灑脫或倨傲。

讀音與字形

“裼裘”既指向古代禮儀服飾的規範,亦衍生出文學中對人物儀态的生動刻畫,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不贍剗期稱喻敕警楚囚祠廪從惡若崩摧靡弟弟遁佚渡涉朏朒風文更待乾罷刿鉥滾壯漢劍好勇黑檔候問畫規化合物唬虎腳船羁梏汲古閣本積貨荊楛進揖酒務子極願盡歡句群居閑狂瘈寬宏大量寬垲連三接二留聲機藜苋龍脣洛如花愍救農機具賠賬前疾乾明如法三兵三求四告诜枝時樂鳥塑料薄膜素虬龆穉亭臯聽來提問拖垮項脊軒銷金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