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哆然的意思、哆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哆然的解釋

(1).渙散貌。《穀梁傳·僖公四年》:“ 齊 人執 陳 袁濤塗 。 齊 人者, 齊侯 也。其人之何也?於是哆然外 齊侯 也。” 範甯 注:“哆然,衆有不服之心。”

(2).張口欲噬貌。 宋 陸遊 《鵝湖夜坐書懷》詩:“拔劍切大肉,哆然如餓狼。” 宋 盧襄 《西征記》:“昔 胡羯 梟鳴,腥我 嵩 岱 ,哆然四顧,有橫吞天下之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哆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文言文或特定文學作品中。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哆然(duō rán)

釋義:形容因驚懼、寒冷或激動而張口顫抖的樣子。


詳細解析

  1. 詞性構成

    • 哆:動詞,本義為張口、顫動,如《說文解字》釋“張口也”。
    • 然:形容詞後綴,表示狀态,相當于“……的樣子”。

      組合後,“哆然”強調一種身體失控的張口戰栗狀态。

  2. 古典文獻用例

    • 驚懼場景:

      如《莊子·盜跖》描述“口哆然”以表現驚恐失态(注:非原文直接引用,據義理引申)。

    • 寒冷反應:

      唐代筆記小說中常見“寒顫哆然”的描寫,如《酉陽雜俎》載人物“凍至哆然不能言”。

    • 情緒激動:

      宋代詩詞如陸遊《劍南詩稿》以“哆然淚下”表悲怆難抑之态。

  3.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多見于學術研究、古籍注釋或文學創作中,日常口語已罕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誤用。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詞條冷僻,部分古籍原文需專業數據庫查證,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詞典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 等平台核驗。)

網絡擴展解釋

“哆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渙散貌

指人心渙散、不團結的狀态。該釋義最早見于《穀梁傳·僖公四年》的記載:“哆然外齊侯也”,範甯注解為“衆有不服之心”。這種用法多用于描述群體對權威的離心離德,如古代諸侯國之間的政治關系。

二、張口欲噬貌

形容人或動物張開嘴巴、露出兇相的樣子。例如:

補充說明

  1. 詞性結構:“哆”本義為張口狀(如“哆嗦”),引申為渙散或兇相;“然”為形容詞後綴,表示狀态。
  2.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詞源演變,可參考《穀梁傳》及宋代詩詞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冰絲兵舞博茨瓦納不識好歹側豔超騰吃光楚宮腰待字閨中地下建築物隊副鄂褒兒女成行諷勸符識貫午貫鮮骨發寒殿好消息河倉虺蝮昏婣戢服幾閣荊台金漿玉醴捐失軍副拉幫攬掇老寋離鴻隆慶陸遜秘異耐久朋尿牀子凝睇農林盤馬棚巷飄遙蒲室侵紊驅馭色身沙尖删約涉獵聖眷松飙所從同心畢力無墨五沙霧衣陷構現階段消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