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ringe upon the prevalent social conventions] 謂違背時俗,與衆不同。亦作“違世異俗”
違背世俗常情,與衆不同。《後漢書·獨行傳·範冉》:“ 冉 好違時絶俗,為激詭之行。”
“違時絕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該成語意為違背世俗常情,與衆不同,強調行為或思想與當時的社會常規相悖。其出處可追溯至《後漢書·獨行傳·範冉》:“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
“這篇文章違時絕俗,觀點犀利,引發廣泛讨論。”
“他的生活方式違時絕俗,卻自得其樂。”
與“違世異俗”“違世絕俗”等成語含義相近,均強調與世俗的背離。
“違時絕俗”既可用于褒義語境,稱贊創新與獨立精神;也可在貶義中批評脫離實際。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違時絕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違背時尚,違背社會道德規範。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違時絕俗》的首字部首是辶,表示辶的筆畫數是3。
《違時絕俗》的第二個字部首是日,表示日的筆畫數是4。
《違時絕俗》的第三個字部首是止,表示止的筆畫數是4。
《違時絕俗》的第四個字部首是人,表示人的筆畫數是2。
來源:
《違時絕俗》最早出現在南朝梁郦道元的《文心雕龍·卷十·比興賦》中。
繁體:
《違時絕俗》是《違時絕俗》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違時絕俗》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仍然可辨認。
例句:
他違時絕俗,穿着古代的服裝參加現代晚會。
組詞:
反時絕禮、卑躬屈膝
近義詞:
不拘小節、放浪形骸
反義詞:
恪守時尚、遵循社會道德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