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名稱或稱號
指做某事時作為依據的正式名稱或身份。例如以個人、組織或特定稱號作為行為憑證。
例句:以共青團員的名義保證完成任務。
形式上或表面上
表示事物與實際存在差異,僅具備稱號或名目。例如“名義上的主權”“名義首腦”。
名分與道義
古代多指符合社會規範的身份和道德準則。如《韓非子》提到“好名義”指重視聲譽與道義。
例句:嚴子陵因“名義甚正”支持光武帝(《鶴林玉露》)。
身份或資格
強調社會或職位賦予的合法地位。例如徐特立提到“人民是主人,政府是公仆”,厘清了人民與政府的名義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詞典類來源(如查字典、漢語大詞典)獲取完整釋義。
名義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在名稱或稱謂上的約定或标稱。它常常代表着一種名義上的稱號、職位或身份。
名義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口,土。
它共有6個筆畫:一橫一撇一捺一撇。
名義的簡化字形是“名”,它的繁體字形是“名”。
名義的字形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
在古代,名義的發音和寫法可能有一些差别。在《說文解字》中,名義的注釋為“申明也,從口從土從爿,土同不。”這表明古時候的寫法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
1.他隻是個名義上的領導,實際上并沒有實權。
2.這份文件上的籤字隻是名義上的,缺乏真正的意義。
1. 名義化:将某種名詞或稱謂上确認為一種标稱或約定。
2. 名義權力:指的是在名義上的權力,無實質的支配和控制能力。
3. 名義工資:特指通過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工資數額。
1. 稱號: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物所被稱為的名稱。
2. 身份:指的是個人或集體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地位、身份。
實質:指的是真正具有權威和實際意義的事物或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