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樂歌的理論。《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鄭玄 注:“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章炳麟 《辨詩》:“古者,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蓋有韻之文多矣。”
(2).文體名。 宋 宮廷演劇,命詞臣作樂語,使伶人歌唱。先為對偶韻文,後附以詩,也有不附詩的。後遂成為文體,各作家常有所作。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七:“優詞樂語,前輩以為文章餘事,然鮮能得體。”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一:“ 純仁 屬撰樂語, 浩 辭。 純仁 曰:‘翰林學士亦為之。’ 浩 曰:‘翰林學士則可,祭酒司業則不可。’”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樂器》:“五言樂語,歌詠五德之言也。樂語,所歌之文詞。”
“樂語”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概念起源
源自《周禮·春官·大司樂》,指西周時期教授國子的樂歌理論與方法,包含“興、道、諷、誦、言、語”六種教學技巧。其中:
文體發展
宋代宮廷演劇時,詞臣需撰寫“樂語”作為表演腳本,通常為對偶韻文,結尾附詩,後演變為獨立文體。例如歐陽修、蘇轼等文人均創作過此類作品。
指一款集成網絡營銷與線上客服功能的軟件,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功能包括:
少數文獻中,“樂語”被引申為“善于言談”(如成語用法),但此義項較罕見且未被權威典籍廣泛收錄。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現代工具詳情,可參考《周禮注疏》、宋代文集或軟件官網。
樂語(yuè y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樂意指愉快、快樂、歡樂,而語表示話語、言辭、語言的意思。因此,樂語指的是愉快的言語或語言。
樂語的第一個字是“樂”,它的部首是“雲”,表示與氣息、運動等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六畫。
樂語的第二個字是“語”,它的部首是“讠”,表示與語言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五畫。
樂語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簡化字形。現代标準漢字中,字形已經簡化為“樂語”。而在繁體字中,樂語的字形為「樂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樂語在古代的寫法為「樂語」,其中的“樂”字由音符部分和義符部分組成,表示與音樂相關的含義。“語”字則由讠部和五十一畫的 “舌”部組成,表示與語言相關的含義。
1. 他用樂語講述了他的冒險經曆。
2. 這首歌的歌詞充滿了樂語,讓人感到愉悅和歡樂。
1. 樂觀:表示積極向上、對未來持樂觀态度。
2. 樂隊:指由多人演奏樂器組成的音樂團體。
3. 語言:指人類交流和表達思想的工具。
4. 語調:指語言表達中聲調的變化和抑揚頓挫。
1. 愉快的語言
2. 歡樂的言辭
3. 快樂的談話
1. 憂愁的話語
2. 悲傷的言辭
3. 不愉快的語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