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桑榆末景的意思、桑榆末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桑榆末景的解釋

同“ 桑榆暮景 ”。 清 顧炎武 《與李霖瞻書》:“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桑榆末景(或作“桑榆暮景”)是漢語中源自天文學意象的典故性成語,其本義指夕陽餘晖照在桑樹和榆樹梢上的自然景象,引申為人生晚年或事物衰微階段的象征。該成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如《文選·潘嶽〈寡婦賦〉》中“曜靈晔而遄邁兮,四節運而推移。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葉而隕枝。仰神宇之寥寥兮,瞻靈衣之披披。退幽悲于堂隅兮,進獨拜于床垂。耳傾想于疇昔兮,目仿佛乎平素。雖冥冥而罔觌兮,猶依依以憑附。痛存亡之殊制兮,将遷神而安厝”,通過自然景物映射人生遲暮的哀婉心境。

從構詞法分析,“桑榆”取自《淮南子·天文訓》:“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特指日落時樹影投射方位,後演變為生命将盡的代稱;“末景”即暮景,既指黃昏的光線,也暗喻生命末期。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化用此典,留下“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的哲理性表述,賦予該成語積極進取的延伸義。

現代漢語使用中,“桑榆末景”多保留原典的文學色彩,常見于描述老年生活狀态或事物衰退階段的書面語境。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喻垂老之年”,《古代漢語詞典》則強調其“既含時光流逝之歎,又蘊老當益壯之志”的雙重文化内涵。該成語的語義演變過程,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将自然時序與生命曆程相觀照的獨特思維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桑榆末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結構與用法


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例句參考


該成語通過自然景象隱喻人生晚年,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也可表達老有所為的積極态度。使用時需注意語境的情感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按磨白蒙蚌埠市邊峤避榮不濟財昏艚子馳車川劇蠢事春宵宮竄逃大夏侯磴石厎厲讟謗二政反據泛應曲當風警負業港澳堽身光嶽賀家湖橫汾賞黃落簡末截然戒谕精深遼隊列攏船沒淘剩秘着摩天耐何辔輿譜籍乾姜請求秦椒騎師戚裔讓先如茨三牲五鼎飒瑟上祿上源生紙隨宦踏鬥擿擋緯略銷停謝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