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偶詞 ”。對偶之詞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凡偶辭胸臆,言對所以為易也。”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 孟 多單筆, 荀 多偶詞,駢散之源,亦開二派。”
根據多來源信息綜合,“偶辭”(拼音:ǒu cí)的含義及用法如下:
對偶之詞語
指在文學創作中使用的對偶修辭手法,即結構對稱、意義相關的詞語組合。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偶辭胸臆”,強調對偶句的運用。
其他相關說明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曆史演變,可查閱《文心雕龍》或語言學相關研究。
"偶辭"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文詞中的押韻、腳韻、平仄等方面的音律和韻律的安排。
偶辭的拆分部首為"人"和"辶",其中"人"為主部首,"辶"為邊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9。
《偶辭》一詞最初出現在《詩經·秦風·菁華》這首詩中,用于描述音韻方面的表達技巧。
"偶辭"的繁體字為「偶辭」。
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為複雜,沒有固定的标準。因此,"偶辭"這個詞在不同古籍、碑刻等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古人寫作"偶辭"的方式為直接書寫其簡化字形。
這個古詩中的偶辭巧妙地用音律安排,使整篇詩意境更加深遠。
組詞:偶爾、辭職、偶遇、偶像。
近義詞:韻律、音律、韻腳。
反義詞:違辭、不押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