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時自腦門所下的一針。比喻擊中要害而能使人警醒的言論或舉動。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 朱文公 告 陳同父 雲:‘真正大英雄人,卻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将出來,若是氣血麄豪,卻一點使不着也。’此論於 同父 ,何謂頂門上一針矣。”亦省作“ 頂門一針 ”、“ 頂門一鍼 ”。 宋 劉克莊 《題毋惰趙公辭執政恩數簡》:“吾事上十年,聒聒頂門一鍼,每言治亂,原於君心。” 明 盧象昇 《與少司成吳葵庵書》:“頂門一針,拜此君之益多矣。”
“頂門上一針”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成語原指針灸時從頭頂(腦門)刺入的一針,如中醫中的百會穴等關鍵穴位。比喻直擊要害、使人警醒的言論或行動。常用于形容對他人的錯誤或困惑提出一針見血的批評或建議。
曆史來源與文獻引用
最早見于宋代文獻: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尤其是對他人言行提出關鍵性修正時。例如:
領導對項目漏洞的批評堪稱頂門上一針,讓團隊立刻意識到問題所在。
簡寫形式
該詞也常被簡化為“頂門一針”,意義完全相同。
延伸對比
類似成語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但“頂門上一針”更側重精準擊中核心問題,而非泛泛的提醒。
頂(⺮)門(門)上(一)針(钅)。
《頂門上一針》的意思源自古代一種懲罰方式。在古代,某些犯人會被罰站在門口,上面插滿尖銳的針,以示懲罰和羞辱。繁體字為「頂門上一針」。
在古代,「針」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古時候寫作「針」。而「頂」的寫法也有變化,古時候寫作「頂」。
他撒謊被揭穿後感到非常丢臉,簡直是給自己「頂門上一針」。
頂門上一刀、頂門立戶、頂天立地。
拍馬屁、給人下馬威、讓人丢面子。
提攜,給予幫助,增加聲望。
希望以上内容能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